幾個月前,我收到一封有溫度的信,那是一位和我同一所國中,家住隔壁村——鳳鼻頭的不孤單朋友寄給我的信,她說,在2007年我們差點就見了面。算一算,應該就是在和三歲zoyo在國美館「雲遊國繪本區」的那一次。這一次她找上了我,純粹是因為工作的關係,她希望我能夠到國美館導覽一幅李明則藝術家的畫——「左營蓮池潭」。
上一週(2013.11.23)是台南藝術大學的校慶,我們到南藝在地村落——大崎村,參加山溝農藝市集及音樂會,值得分享的是在南藝大內,有一批由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大一學生,共同創作的竹製裝置藝術作品,這批作品共有十七件,展覽名稱取了個很浪漫的名字叫:「夢.十七」,我們帶了左右姐妹一起觀賞這些作品,並且玩起了部分作品,不知為何,在這天大地大的校園裡,這一批作品還真給人浪漫的感覺,這批作品非常適合親子一起...
上個月因為到台南政大書城找伯義,那時他正在佈展中,展出的作品是家鄉紅毛港的攝影與文件展,離開前,我們在政大書城的後方小巷發現了「絕對空間」,那時還訝異著台南什麼時候多了一個如此有氣質的藝文空間,於是走進了這間外表乾淨明亮的小畫廊,畫廊裡正展出著「微光─亞洲當代工業圖景,台日韓協力計劃」中,韓國藝術家尹洙竫的作品---《我的地方》。
幾天前的台北、台中行,我們看了將近五個展覽,雙腿都要走麻了,雖是又累又酸,但看了新奇的展覽感覺還是很不錯!這五個展覽分別是: 1.台北誠品畫廊「我們是否工作過量?」(展期至2013.09.22) 2.台北四四南村「木頭亮起來」木燈具創作聯展(展期至2013.08.25) 3.台中國美館「TEA/超級關係─2013國際科技藝術展」(展期至2013.10.27) 4.台中國美館「在現場:卡帕百年回顧展...
趁著北上工作,一連看了好多展覽,其中有幾個展覽較輕鬆趣味,比較吸引左右姊妹感興趣的,像是在四四南村展出的「木頭亮起來」木燈具創作聯展。(另外還有台中的「夏日藝術祭」)
▲這次用親友團當首張照片,球,你怎麼沒穿條紋的? 五月份答應的一場講座,決定了我們從南往上、從東北往東南的環島路線。每年七月初,Doch與孩子一放暑假,我們就會往東部去,只是以往都從屏東楓港走九號公路切入東部,此次卻從雪山隧道進入東部,這與四年前的「2009衝動千里之旅」是一樣的,而且,這樣由北向南走蘇花公路好像比較好走些呢!
因為Doch老師工作的關係,我們常常帶孩子看展覽,從前只是隨意走走,孩子上了小學後,我會要她們帶著一本小筆記,記下她們喜歡或是感興趣的作品,在這兒我一起記錄zoyo近期看過的幾場展覽(有些已經撤展)。
▲這樣像不像也在19世紀的福爾摩沙島,左:yoyo,右:zozo,2012.09.15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認識約翰•湯姆生,說來慚愧!喜愛歷史又居住在高雄打狗的我,對這位19世紀的攝影大師竟然不認識!站在他的攝影作品前時,影像豐富地映入我的眼裡,真讓人驚訝不已!這是一批多麼珍貴的歷史照片,好像把斷掉的年代做了修補與延續。
PJ捎了信過來,用一種自言自語的邀請口吻,PJ的作品柔軟戲謔,文字也很軟性,他說: PJ. 距上回你來看的2010年初『飛浮體』(台中)個展,至今已逾兩年, 此次個展我以『日光生活』為題,概括這段時間裡,我從『飛浮體』的自我意象, 面向日常生活意識的創作樣貌。 一週八百公里的「折返跑」過程,仍是我創作的主要來源, 我將途中所見之景、所發之情、所萌之思,綜合轉化為畫中形象與筆墨痕跡; 希望捕捉暢快揮...
醞釀很久,寫這一篇文章有點像是高雄人的自豪文章。 老實說,我不是很喜愛高雄美術館的主建築,總覺得高雄第一美術館的建築不應只是如此,但望著她、參與她也好多好多年。這幾年「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來勢洶洶,我幾乎都以粉絲的心情等待著它的完工,沒想到,規模龐大的它還沒完工展現美姿時,座落於鳳山都會區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已經來到,我似乎可以感覺到,我們高雄不再是數十年前的文化沙漠,因為綠洲的面積愈來愈大,展...
▲站在藝術家陳奇相老師〈原象如相〉作品前,左:yoyo,右:zozo,2011.12.10,7.4ys 這幾個月認識一位長輩,那是旅居法國三十年的藝術家——陳奇相老師。陳老師在嘉義泰郁美學堂個展,他的畫有一部分是鏡像、對稱的,他向泰郁問起,有沒有認識的雙胞胎可以來參加開幕?
幾個月前帶左右姐妹到高雄美術館一樓展廳看過「紙房子:一個人的小屋」展覽,那時zoyo對於這種用瓦韌紙來創作的作品特別有興趣。還記得幾年前去過紙箱王,紙椅子、紙杯子、紙桌子特別讓zoyo感到新奇。這次特別帶她們到兒美館看此展覽延伸的其中一部分「探索‧紙王國」,在兒美館看展覽比本館看展覽輕鬆多了,因為可以看、可以摸、可以玩。
夏天尾巴,夜晚提前報到, 下了一點雨,讓秋更明確了。 黑暗的公園,有一處亮光與敲鑼聲, 順著聲音過去,幾個人張羅著小小戲臺。
六月初我們到台南一家名為「藝術餐廳」的義式餐廳看展覽,Doch的學生有一個很「英雄」的展覽,展覽裡有兩個英雄,蹲坐在地上,這兩個藝術家頭戴美迪奇與阿古力巴的面具,身穿軍事大衣與長靴,嚴肅地討論該如何當上一個英雄,怎麼第一次當英雄就上手?
其實,我並不了解三毛,很小的時候讀過《撒哈拉沙漠》,卻怎樣也記不得內容,怪自己年紀小沒慧根,讀不深文字之美。一直到十七、八歲時,姊妹淘同學敏好喜歡三毛,總是說著無數三毛的故事,看見她喜歡三毛,我也把小時候對三毛的一點印象拉到我的年輕時代,我的年輕太平淡,同樣是近二十歲的年紀,三毛已經開始發表作品了。 三毛(1943~1991),本名陳懋平,英文名為Echo,她開始學寫字時,因為總是學不會「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