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新化這個歷史的小鎮,多年來因爲地方人士的努力,使得這幾年來,文化底蘊愈來愈濃厚,有愈來愈多的歷史建築被修復,以及許多文化人不斷努力在保存家鄉有形及無形的文化資產,更多人認識新化這個地方,也開始走入這個小鎮,感受它的鄉鎮魅力。
這幾天看了日本喜劇電影《落KEY人生》,電影中一個暫時失去記憶的男子怎樣也想不起自己是誰?直到他聽到了自己失憶前,常常聽的古典音樂,瞬間什麼回憶都回來了,音樂就這樣喚醒了他。是呀!我也相信每個時期聽的音樂會內化致心,也許有那麼一天再次聽到舊旋律時,會拉起當時的回憶,什麼都想起來了。
這是一本我們看了又看,借了又借,討論多次、感動多次的繪本,女兒在不同年紀與我共讀李如青老師這一本書—《紋山 中橫的故事》,每隔一陣子讀,對故事中原住民朋友拔刀相助及對大地的愛愈來愈深刻。
很多事好像也不是鐵論,沒有絕對的可怕或美好,有時身陷恐怖情境中,抗壓力大爆發,適應一下,扭一下轉動軸,好像也不算太糟。
國中生九年級的女兒利用暑假閒暇時間解放壓力,把媽媽放在書櫃上,字畝文化出版社寄來的的《露西實驗室1 瘋狂科學粉》取下來閱讀,沒兩下功夫就翻完,這對小學中年級的孩子來說,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慢慢讀、慢慢消化的書,但國中生一下子就上手。
「地平線文化」出版社寄來《花園的秘密語言》,也許是因為行銷Fion和我曾有合作,也是FB上的朋友,她或許知道我對於環境生態也是充滿好奇(我是一個會紀錄生態日記的人啊),所以寄來這本書與我和左右姊妹分享。原想把這本書當作是女兒的暑假讀本,可她們選擇了文學類書籍,這本生態書就留給我來啃讀吧!
六月,我的心情很像文・溫德斯(Win Wenders)電影《Paris, Texas》(巴黎,德州)中,走在長長公路上,那種荒路上的的孤寂感襲捲而來,孤寂並非身邊無人,而是一種喃喃自語的劇本。這樣的日子,電視MOD正積極播放著修復好的一系列文・溫德斯電影,我一部接著一部慢慢觀看這些公路電影,倘若看過其中一部,便會愛上他的節奏、音樂與影像畫面。
暑假來了!長假期間是孩子學業的暫時停歇期,同時也是親子相聚的加溫期,利用這段時間帶著孩子到台灣各地旅行,不僅增加認識土地的機會,還能延伸在地文化的學習。旅行前後若有城市鄉鎮的相關繪本伴讀,孩子會更有感覺喔!出發前共讀是一種預告,當孩子親臨旅遊地點時,會發現故事裡說的、畫的都出現在眼前;回程後共讀則是一種溫習,再次透過圖像舊地重遊。
▲圖書館借的書,但我後來買了一本收藏。 手邊的這本書,是一本很難讓成人預估目的的書,和女兒共讀《車票去哪裡了?》,唸到2/3處時,我們這多心喜愛猜測劇情的讀者,竟然還無法想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以及作者到底要傳達什麼想法?
在圖書館又借了這本書,已經十三歲的女兒zozo一眼便釋出,這是她幼小時期,媽媽不知共讀過幾回書的同一作者。是的!安東尼・布朗的畫及內含的意境總是讓我忍不住一再的重新溫讀。我深信,在不同成長階段、不同的心境下閱讀,會生產出當下特有的詮釋與感受。孩子漸漸長大了,她們又用什麼眼光看這作品?
四月,因為一篇文章,再訪彰化溪州「成功旅社/農用書店」,在那兒買了一張吳志寧早期的專輯「最想去的地方」(2011年發行)。接著在前往台中的旅途中,都在反覆聽這片CD,忍不住與吳志寧近來幾年的作品(像是詩歌系列)作比較,不失所望,這張專輯非常悅耳耐聽。回到家後,特別針對幾首好奇的歌詞搜尋資料,像是為何要唱「你是美麗的混血兒」? 經過查詢,才知道原來這首歌是寫給流浪犬的一首歌。
準備翻這本書前,我試問自己:「嘿!妳是好人嗎?」我微笑著,胸有成竹的自問自答:「當然是好人,因為我從未害過別人啊!」
每週四早上載女兒上學的半小時是可以討論歌曲、音樂的時間,上個月我們聽了艾蜜莉電影原聲帶以及《Time in a bottle》。這個月兩回的「清晨之曲」恰好都是七〇年代歌曲,延續三月份Jim Croce《Time in a bottle》的氣氛。
接送孩子上下學這件事,我總是負責放學時段,先生則是上學時段。有時,Doch一早有課,為了讓他有時間緩衝,則改由我送女兒上學,這一星期僅有的一天,成了我和左右姐妹一清早共同聆聽音樂的時間(爸爸則是喜歡和女兒一起聽ICRT)。 繼一年半前的「清晨之曲」時段,這一學期又開始週四早上必須載女兒上學,在車裡的「清晨之曲」模式再度運作了,上個月(2018.03)有兩回,我選擇了《艾蜜莉的異想世界》電影原聲帶以...
國中時期,班上有一個女同學,個性安靜內向,鮮少有微笑掛在臉龐,也許是小學帶上來的人際關係狀態,使得同學們總把她當作一個標靶,不斷的把箭射向她,至今,我仍然不知道班上的同學嘲笑她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那時的我沒有主見、沒有勇氣站出來見義勇為?在中學生的交友生態中,從眾行為是一切的準則,時常不經大腦就傷害了人,而這個傷可能讓受害人一輩子都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