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的姐兒一起出來玩,還有大三的zozo 寒假的【2025清法西仔反+姐妹旅】旅行分為兩大軸線,一為清法戰爭西仔返路線,這條路線已全然紀錄完畢。旅行第三天就與我姊姊相約去宜蘭,早在一年前,我姊姊就嚷著想跟我一起去看看老媽少女時期住過的南方澳,這次終於成行,而且還有zozo一起陪同,的確是一場姐妹之旅。
女兒北漂上大學後,返家次數幾乎是一學期才一次的頻率,除了寒暑假長假外,學期中搭配節慶,例如中秋節、母親節或是外婆生日等,作為家聚的集合日。這次返家是在春假連假,回家三四天幾乎天天都得陪著我們工作,對應休假模式的女兒甚感抱歉,但這也是代表著,她們才是和我們合作長久,最有默契的團隊夥伴。
沒忘記持續認識各地驛站,去年「2024環島驛站之旅」特地拜訪了台灣十個車站,之後又在歐洲大陸走進幾個火車站,這個「鐵道/老車站」系列是一個隨時可以添加的行程,每到一個鄉鎮城市,就能尋找就近的車站,從這個點到另一個點,透過交通連結的線,把鄉鎮串連成網,也把人引進引出。
Doch開設的「無支配藝術實踐課程」一直以來都是以踏查曾文溪流域為主內容,爬山則是必走的行程,修課學生都得上山,鍛鍊身體、培養耐力,雙腳走上山林教室,這兩年來,數十位學生和我們走在烏山山脈的山脊上。
七股潟湖是個平靜的海面,相較於外海較為平順小浪,這樣的海域常常有著養蚵人家,搭著蚵棚、掛著蚵串養蚵,說是「養」蚵,其實這些蚵苗都是野生的,自己來附著在蚵殼上。
對於中國飲食文化史並不熟稔,只是特別愛吃麵食,就會留意「山西刀削麵」、「山西麵食館」等招牌,也是因為「山西」常常會與麵食相掛,而感覺到山西的麵食文化應該是豐富的。
主持種書店邁入第三年了,帶著年輕人共同種下一家書店,店裡的店長群都是大學生,時常得進修學習。這天是年度充電日,去年帶店長們一起走府城十字大街,今年要去哪呢?想起幾個月前的「六義山步道」(四德登山口)輕鬆好走,回到甲仙市區又可吃芋頭食品,是休閒性相當高的一條路線,於是決定載年輕人一起前往烏山山脈的北邊:六義山步道。
一連去了三次高雄哈瑪星鼓波路代天宮廟前,感覺像是彌補過去怎麼沒去的遺憾,我曾在西子灣大學工作了幾年,年輕學子總是跟我說,他們到代天宮廟前吃東西,那兒的美食多棒又多棒,但六年來我一次也沒去,因為下班就想回家,假日也不會特地回到鼓山區。而Doch曾在壽山國中任教過,有個學生自豪地告訴他,廟前最多人排隊的魚丸店就是他家,要老師一定要去吃,他也錯過了品嚐美食家庭的滋味,直到最近,我倆才踏進了鼓波街,在代天...
來台南這麼十多年,終於在今年吃到了冬至包,在冬至儀式感的催化下,我感覺自己咬下菜包的那一刻,更接近台南了。
熱量在鬆餅身上顯現高度的附屬關係,他們總是不離不棄,絕佳的好搭擋。真是的!我們就愛吃鬆餅啊~
那天抵達德國德紹時,光線很像台灣初冬的黃昏,但其實已經是晚間七、八點,光線斜斜的照射,溫光如粉撲,鋪在這市鎮。我們走進民宿內,它在一個類似社會機構的公寓內,樓梯兩側牆邊粘貼活動紀錄,有許多小朋友一同參與的照片,瞬間覺得住在這裡好溫馨,一入門更是被這溫馨小房所吸引,馬上迎來「好可惜!只住一晚」的惋惜聲,這或許是此旅行中,女兒最喜歡的民宿了!
大學生左右女孩總會在學期中回家一次,這學期她們安排得當,回南部看表演老師的演出,又可以回外婆家,陪阿嬤吃生日餐,回家充充電是必然的,帶走食物補給物是可以想像的、包裹家人的愛更是理所當然、吃了大餐補充營養,以及享用家鄉美食作為鄉愁的慰藉。
旅行時如果能夠搭配在地農特產品或美食享用,那絕對可以為旅行加分;若是參與到一場文化活動,那更是一場滿分的旅行。走完六義山步道,下山後直接回到甲仙市中心,多次來到甲仙已經知道該吃什麼,該買什麼伴手禮。
在歐洲旅行住的地方,不管好與不好,都想圖文記錄下來,因為可以看到他國經營民宿的方式,以及房間裝飾的風格,當然也是因為我們一家人在那裡度過幾天,那個休憩的旅館成為我們在該城市唯一的避風港。
整理照片時,翻到了幾張美食照,特別想來寫寫這兩家府城庶民美食,它們有個共同的特色:都有豬腳! 剛開始認識台南時,有機會住在台南市區,那時常常在城內逗留到晚間才回家,帶著已經上小學的女兒在府城散步吃飯,是我們那幾年常有的親子時光。在台南吃飯常有一種很親切的畫面,就是「一回吃兩回熟」,只要多吃幾次,老闆就和你成為好朋友,不管是小吃店、飲料店、麵包店、麵店、甜點店⋯⋯等,常常就多了好多美食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