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一樣,元旦是我們家固定的爬山日,今年我們又往柴山去,去年與台灣獼猴和平相處的山林氣氛,讓左右姐妹嚷著還要上山看猴子。想起那時摸黑上山的刺激感,以及大小猴子近距離在身旁的奇特經驗,還真讓人回味無窮。但我說,要上柴山沒問題,今年可不走去年四個小時的恐怖鍛鍊路線,我們直接走直達路線。
這是新加坡朋友來的第四天,今天要帶他們走訪台灣的農村。在新加坡看不到開闊的稻田,這一片嘉南平原對年輕學子來說,可是第一次感受到慢活的農村生活。
秋日好天氣,想往鄉村去,野外清新空氣足以過濾烏煙瘴氣的壓力,不管是大人工作上的壓力或是中學生讀書的壓力,都需要適時釋放,需要日拋式的解脫。我們說好,一起到鄉村去,將自己丟到野外,沒有目的的漫遊。女兒如歷經歲月的老者回應我,「終於到了可以穿便服,不用穿制服的日子了,可以放下課業,盡情去玩。」
半個月前,來自新加坡ITE的師生16人來到Doch的學校參訪,平時愛玩的我支援其中帶團外出的工作,這些出遊地點以藝術、文創為主,而且大都與台南藝術大學有關,我們找了幾個台南高雄相關藝術景點,算是與新加坡人分享南台灣的藝術空間。
每隔兩週帶西川爺爺去小旅行,總是讓我又更深度認識高雄,不僅自己得先試走一回(雖然已經如此認識高雄這些景點),再帶公公前往時又走一次,這樣在不同伴遊之下,用不同的角度觀看高雄,家人相聚與認識家鄉土地同時兼得。
到美濃拔蘿蔔是我們每一年冬季的盛事,這從女兒四歲就開始的農田樂,一走就八年,她們並沒有因為體驗多次而顯得無趣,而是以一種期待的心情迎接白玉蘿蔔的誕生。今年,由於秋季連發的颱風,使得蘿蔔成長晚了一些,我們跟著去年的節氣前來,才知道田裡還未露出蘿蔔頭。
對於高雄駁二的印象,都來自數十年前,Doch在那兒與多位藝術家的聯展,我還為幫他的作品錄製了一段故事旁白。那時的駁二僅開放大勇倉庫臨港口的那兩個倉庫,人潮並不像現在如此多,我還記得中間的洗手間味道臭氣沖天。幾年過去了,貨櫃藝術節在此辦了幾屆,大勇倉庫開始多了展區,接著開放蓬萊區展覽區與大義區文創工作室進駐,整個駁二特區嚴然成了高雄藝術與設計領域的匯集之處,也是許多年輕人來到高雄首選的旅遊點。
想起今年五月到七月之間,跟著「風獅爺復育計畫」團隊側寫紀錄,其錚的工作室、丸奇號烏魚子、四草燒窯、安平巷弄......這些角落都因為紀錄風獅爺而成為我的回憶場景。以下是我為風獅爺所寫的報導,收錄在親子天下雜誌「藝術事件簿」專欄(2016.11)。
從將軍鄉「方圓美術館」離開後,我們走在南19線,越過了將軍溪,進入學甲,在學甲的「湠咖啡」喝過咖啡後,我們走台19線到鹽水,途中越過了第二條溪——急水溪,還經過一個可愛地名—「飯店」。最後,我們被一個浪漫的景點所吸引,它叫做「台灣詩路」,回到家後仔細查詢,才知道這位於鹽水田寮里的台灣詩路可是賞花的好地方,三月有黃花風鈴木、四月有木棉花,而現在十一月正是美人樹粉紅花盛開的時節。
八月份到台南將軍區圖書館,說故事給孩子聽,還一起做了瓦楞紙勞作。活動結束後,我們捨不得離開將軍,便驅車到處繞,顯少來這靠海的鄉鎮,如今刻意閒繞特別好奇。
猶記得暑假期間分享了我們在台南官田八田路上(南171)解救一隻紅冠水雞,那時正計畫從八田路走到嘉南大圳南北幹線的分岐站,因為看見溺水的紅冠水雞,讓我們停止散步之行,全家啟動解救水雞使命。隔天,我們忍不住計畫被擱著,於是又啟行往這條路走,我們依舊沒有走到分岐站,但至少已經來到水庫出水口的「戀占石」。
我還記得那個在旗山的午后,雖是盛夏的七月,榕樹下的我們卻因為大樹的遮蔭,感受到陣陣的涼風。身旁的他心有所感的說,「今天有吹到小時候的風。」 你小時候的風,是怎樣的風? 他說是午後睡午覺的風, 我卻是帶有海味黏黏的風。
「南方米造」其實已經是我們固定的口袋灶咖,這兩年多來光顧數次,不知吃了多少個台南道地碗粿?我們甚至都和老闆娘阿姨變成朋友,常常吃完碗粿還留下來閒話家常。
每隔兩週,我們就會帶著爺爺及阿伯一起到外面走走,我們刻意讓爺爺出門散散心,看看不一樣的地方。有時我們會找一些曾經去過的地方,公公總是說:「哇!我十多年沒來這裡了。」幾乎每一次都可以輕易收集到他的「十多年再相逢」,這一次,我們要帶公公到美濃走走,美濃對我們而言是多麼的熟悉,但對公公來說,又是一個好久沒有造訪的小鎮。
不知道公公多久沒有到海邊去了,我想那一定很久;不知道公公多久沒有放風箏了,我想那一定更久了;不知道公公又有多久沒有在海邊踏踏沙、追逐浪花、放鬆自己,那一定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只是從西川爺爺的步伐裡看到他未曾輕鬆過,看他無法將自己自由的交給海與風,不像他的孫女這樣無拘無束的玩沙土,他在一旁看著孫女,像是在練習如何放開心,偶而摸一下土,偶而踏一下浪,我高興著,幸好帶他來海邊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