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大隆田展區:天色漸暗之時最適合觀展
麻豆大地藝術季終於開展!展期為:2022.10.15~2023.01.29。此藝術季共有九大計畫(小、水、竹、影、植、土、農、聲、原),三大展區(A總爺藝文中心、B拔林工作站、C大隆田園區),此篇介紹C區的大隆田園區作品。
此區有個最佳觀賞時間,就在白日將近、天色漸暗之時,這樣可以同時看見自然光下的《療癒系列2》及需要黑暗中觀看的《沈水流光》,而攝影作品日夜皆可觀看(有打燈)。建議參觀者可在下午五點左右抵達,先看自然光下的作品,五點半點燈後看螢光作品。當然若是週六來更棒!因為隆田週六有夜市喔。
▲大隆田園區原是「隆田新訓中心」
大隆田園區原是一個兵營:隆田新訓中心,後因營區遷移而荒廢閒置二十多年,去年(2021)才將此地重新整理,成為民眾可休憩的地方。所以即便沒有藝術季作品,園區也是一個適合散步休憩的自然景觀區。
▲沿著燈光走
這個展區含有【水計畫】、【影計畫】、【原計畫】三計畫作品,介紹其中幾件與大家分享:
【影計畫】此計畫的作品橫跨三大展區,各區皆有攝影作品,攝影作品以曾文系流域土地人文建設為主,是相當龐大的攝影計畫。
《香路》/創作者:張景泓
紀錄台南白河、東山百年祭典「東山迎佛祖」,以上千照空拍圖疊合處理。跟著這路線走,似乎感覺到某些路段是上坡路,而且總路程約為23-24公里,挺艱辛的香路啊。第一次看見張景泓操作空拍機時,是在官田社子鎮安宮遶境時,我還以為他在玩手遊啊!原來是在操控遠端的小飛機。
《公園肖像》/創作者:金玉善
金玉善為韓國攝影師,兩年前曾來總爺駐村。她找了幾位麻豆當地年輕人作為攝影對象,除了因為正處於模糊不定、尚未定型的青春階段外,這些都是新移民的子女,也就是台灣的混血兒,身處兩種文化之中,自我定位不明而有曖昧不定的眼神流露出。看著這些被放大的人像攝影,會覺得他們也正看著你。
《戰祭》/創作者:林軒朗、張景泓、黃煌智、謝佩穎
這系列太精彩了,紀錄了阿里山的特富野部落,於2021、2022年的鄒族戰祭,畫面十分具有劇場感。
《別向山說話》/創作者:黃煌智
創作者與一群年輕獵人上山打獵,黃煌智說自己是個外來者/漢人/平地人/攝影師,要與這群年輕獵人一起上山,最好方式是就是和他們做朋友。
我想起獵人老師巴蘇雅常常開玩笑說的,鄒族以外的人都是非洲人(非鄒人)。我們也反開玩笑地說:「我們來到了鄒國。」那當然得入境隨俗,和他們做朋友。
【原計畫】
《和大地撐起的家》/創作者:伊祐‧噶照
每次看見此作品時,總是想著:「這是什麼呢?」是蝸牛?是雲朵?還是一種多觸角生物?看看創作自述,我想,或許是一顆種子著根吧!這次種子飄來曾文溪流域了。
樹根在土地裡盤根交錯相互拉扯、土地變的堅硬穩固踏實,讓人們更安定,快樂地在自然環境上奔跑呼吸,風吹落了樹上的種子帶到新的住所,鳥獸享用了樹上的果樹也讓新的種子到了更遙遠的地方,雨水讓種子流到溪流尋找停泊靠岸的港口,重新站立。
《療癒系列2》/創作者:安聖惠
用圓管、棉繩、竹子編織創作,圍繞著大樹,微微角度傾斜。這個網像個會吸人的網,讓人忍不住前往,而靜靜地望著天空,啊!真得是一種療癒的過程。由於前方就是一灘水池,偶而有高蹺鴴會出現喔。
2021年的「縱谷大地藝術季」就有著安聖惠的《療癒系列》,如今《療癒系列2》出現在「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躺臥在這裡,呼吸到的是嘉南平原的氣息。
▲別吵我!我正在療癒。
《沈水流光》/創作者:辛綺(適合夜間看展)
這作品需要黑暗之時來觀看,大隆田園區內宛如是一神秘的森林,地上放漆上螢光劑的管線如植物的根鬚往上往下攀爬,線條大量、根鬚密布,漸漸地似乎成為了溪流匯集。另外還有軍用卡車外框,似乎回應這裡曾是兵營。
延伸資訊:
1.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FB!
展期:2022.10.15~2023.01.29
2.【大隆田展區】
大隆田生態文化園區
●自行開車
高速公路:國道1號轉臺84線,從臺84線的21西庄出口下交流道,接市道171前往南65區道即可抵達。
臺南市區出發:由臺1線往官田市區,接市道171前往南65區道即可抵達。
●火車
搭乘臺鐵至隆田火車站,接中山路一段步行約7分鐘即可抵達。
●公車
自隆田火車站搭乘橘6小黃公車抵達官田區體育公園站。
●接駁公車,Link!
【開放時間】
週三~週日 09:00~20:00(週五、六:延長至21:00)
戶外作品都可以參觀,唯有燈光會配合開放時間才開啟。
約下午5:30開燈
一起去看展: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拔林展區:流域植物、流域食譜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大隆田展區:天色漸暗之時最適合觀展
延伸閱讀: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