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一則思考題。《我是好人》
準備翻這本書前,我試問自己:「嘿!妳是好人嗎?」我微笑著,胸有成竹的自問自答:「當然是好人,因為我從未害過別人啊!」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眾人面前說出「我是好人」這句話,那跟「我是壞人」一樣難以啟口。什麼是「好」?什麼又是「壞」呢?「好」不見得符合大眾口味,「壞」又不一定討人厭,我們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價值觀及長年習來的教養與道德感,衡量每一件事、每一種人,輕易的就能從中略分,若仔細觀察,會發現多數人因為敏感的人際關係,在社會中扮演不被攻擊、不被批評的中立柔軟角色。
當然,也有一些人不畏惡勢力,伸張正義,他們肯定是「好人」無誤,可是人們往往對這些人有兩極化的正負評斷,我想起前些日子看的韓國電影《花漾奶奶秀英文》,電影中的奶奶總是在社區檢舉不合規定的事件,搞得街坊鄰居很緊張,這樣熱心的奶奶肯定是「好人」,但為什麼大家不怎麼喜歡她?
當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會發現愈來愈多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尤其上中學後,各種人格特質的同學一一出現,有的人幽默,有的人天生樂觀,有人畏畏縮縮的,有的粗枝大葉,還有些人天生會照顧人,有顆善良的心,當然,也有人霸道不講理,用暴力武裝自己⋯⋯。在尚未成為一個完整的大人前,每個孩子都像是黏土一樣,因為環境與成長過程而有了自己的模樣,那是被捏也是自塑的結果。
這本書丟來一則思考題,到底什麼是「好人」,好人是如何形成?保存期多久?永恆或適時機調整?藉這故事或許可以讓讀者思考這些問題。
這是以中學生為主角的校園故事,曾經是小學老師的王淑芬老師,大膽的定義出「好人」多重類型,這些好人當然有其正面特質,但未必讓每個人都喜歡。淑芬老師有其敏銳的觀察力及細膩的心思,可以描寫出許多不同個性的孩子,又能從相似個性中模擬可能造就的成因,她列出七大正面特質的人,要讀者感受這些人,可以預測,讀者會很自然的想著自己或是身邊有無類似的人?
善良的穎哥彬彬有禮、喜愛行善,我喜歡他說:「所有我們對事件的反應,全都是因為『習慣』。一旦開始善良,就會習慣善良。」
熱心的英俊俊做事積極進取,只要自己感興趣的,服務他人,在所不辭,他的人生義務是為世人服務。他說:「如果世界上只能剩下一種人,拜託,不要是懶人。」
習慣順從的小李,和穎哥一樣是爛好人,他不會有意見、不敢唱反調,或許他只能在自己的世界裡當領導,在他人面前,他絕無異議。
附有正義感的杜老師討厭不公不義之事,只要不合理的事她就會發出抗議之聲,她發覺改善社會風氣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教育著手,於是決定從事教育工作。
大方的大陳是團體中的領導者,習慣照顧別人,有大哥的風範,他小時候與一隻狗的故事特別感動人心。
布農族姑娘的潘盼,媽媽早逝,勇敢接起媽媽工作的她很樂天,媽媽希望她能成為鼓手,於是,努力學爵士鼓。
害怕被遺忘的小鳳,面對人際關係總希望不要遺漏給任何人關愛,也許是自己被遺棄,所以不想再次受傷害,想盡辦法維持好關係。
這七個師生,串起一則校園故事,故事易讀,容易得到孩子的共鳴,也許他們真能從中想起某些人。
觀察人有助於了解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樣子,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只有你能不能接受,因為在好行為的背後,有時會有邪惡的意圖,惡行為的累積又往往是因為被長期忽略或打壓。好人有些是刻意扮演來的,有些是本性所然,就是喜愛行善助人,伸張正義。但我們可以確定,這些正向特質的好人,都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努力的做自己,我想,這或許是作者希望傳達給讀者,不管他人的評斷,勇敢的做自己。
《我是好人》這本書適合給在人際關係中摸索碰撞,個性尚未完全成形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及中學生,相信這本書可以讓這些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得到共鳴。
書名:《我是好人》
文:王淑芬
圖:曾湘玲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適讀年齡:8-12歲
本文亦發表於於親子天下「閱讀頻道網站」【Selena的讀寫日記】。
延伸閱讀:
單純善良的傻笑容。《我是白痴》
【橋樑書】拉開思考的層面。《去問貓巧可》
被霸凌者的心情轉換。《別告訴愛麗絲》
練習面對長得不一樣的人。《奇蹟男孩》
低潮時總會想起它。《先知》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