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會陷入回憶中,好像是一種初老現象,不小心就說出小時候的故事,這也許是「長大」使我們淡化了純真,是「成熟」促使我們的心靈變質,更因為「老成」加速了行動力的衰竭,因此,內心不由得勾起了過去,動不動就是從前又從前。啊!「回憶」就是與歲月的抵抗。
去年二〇一七年,知道朋友張和民為新港基金會的「1/2自然農場」做指標,當他在臉書上分享這些用當地新港土做的指標作品時,我多想親自去看看!除了被阿民這些作品造形所吸引外,我和左右姐妹曾經在收集台灣泥土時,採集過新港的泥土,並把泥土用膠帶貼在痕跡本上帶了回來,也許是因為採集過,對那份泥土、那片土地有莫名的認同感。
去年三月(2017.03)與乾女兒一起到高雄左營舊城寫生,我們約定好,要再到鳳山新城寫生,如此便能將高雄新舊兩城一網打盡,好好認識清朝時期的鳳山縣城為何遷移來又遷移去。我們如願的來了,只是沒有畫鳳山新城的城門,而是選擇寫生環境比較好的鳳儀書院當作是我們觀察的景點。
▲這樣看,怎樣也不覺得是一家麵店。 有事到屏東去,我在網路上搜尋可以順遊的餐廳,那麼多文章中,「美菊」麵店特別吸引我,因為那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印象中麵店的樣子,堅硬的水泥桌、牆上的畫、簡潔白樣,強烈的設計風格讓人很難聯想是一家麵店。於是,央求著Doch,說什麼都要去拜訪一下。
▲清晨5點半的澄清湖。 每年第一天,我們都會帶著孩子去爬山踏青,這是歷年來,我們這個小家庭漸漸建立的迎新模式。今年,我想要融入更多的「家庭味」,於是,邀請西川爺爺及阿伯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爬山對爺爺來說可能會比較吃力,我調整了元旦爬山的模式,改成爺爺常去的澄清湖踏青。
九月初秋,孩子國二剛開學,尚未有繁重的課業賴皮的硬巴著。邀約她們繼續「福爾摩沙寫生計畫」,她們二話不說便答應,也許是一種集點遊戲的概念,目標值就快要達成。我們多希望在國三畢業時,真的可以累計到50個寫生景點,這一次,是我們第44站,目的地是台南善化慶安宮。
▲各據一角。 對高雄南邊的林園其實不陌生,小時候住紅毛港,家人常常會說:「我要去林園一趟。」我清楚知道要到林園去,得走沿海公路往南邊走,過了鳳鼻頭的三角公園,再一半路程應該就快到了。我知道那Y字的分水嶺,往右走去東港,往左走去王公廟一帶,還有清水巖的山洞,必須彎腰涉水度過(後來才知道是日軍戰備坑道)⋯⋯這些隨著地理位置而來的回憶,安插在我的童年的座標裡,緊緊牢固,無法抽離。啊!我似乎又想起到林園路...
▲這是大竹社區自己做的手染蜂蠟布。 九月底帶一群朋友到白河大竹參加荷染活動,其實早在暑假七月初,我們就和女兒到大竹里體驗如何製作「蜂蠟手染保鮮布」,那可是左右姊妹中學生八年級豐富暑假生活的第一堂課,我們很清楚,得把被功課壓榨的中學生帶出去,才能遇到趣味的學習。
暑假七月初,我曾到台南白河大竹里去上一堂「蜂蠟手染保鮮布」課程。這半年忙的「大竹逗點計畫」,讓我和大竹朋友愈來愈親近,不僅多了許多朋友,也多了好幾回染布的經驗。染布可會上癮的,每回看到這些植物染印而出的成果時,都會激動的喊著:「好漂亮喔!」 那一次的「蜂蠟手染布」課程我沒有染到布,因為被左右姊妹搶走了機會,這促使我乾脆揪團再辦荷染課程,恰好大竹逗點體驗包已完成,我就在臉書上,私訊幾個曾經主動告訴我...
七月暑假鬆動了緊張的心,肩上的壓力一點一滴釋放,對於中學生來說,卸下書包之後,放肆特玩的欲望急速的跳出,而且也傳遞出該是家人相聚的訊息,心似乎在說:「可別忘了,和家人相聚共遊,出去走一走啊。」
▲帶女兒去做榻榻米杯墊,2017.05.09,12.9ys。 多年前便與「熱情海產粥」在台南「泉興榻榻米」有一面之緣,直至此次採訪他們,才知道這碗粥原有一個充滿氣質的團隊名稱,但因為想著在台南耕耘,若用這樣氣質走向的名字大概很難走進台南人的心裡。
高雄美濃是一以農為主的客家村,斗笠的需求量較都市高。在龍肚國中附近有一對高齡的斗笠爺爺奶奶,爺爺叫林榮春,奶奶是蕭滿妹,爺爺從十幾歲就開始編織斗笠,算一算,也六十多年。
每執行一個計畫,總是如此奮力去做,因為我們知道,有些事值得去做。
屏東三地門舊名「地磨兒」,為排灣族部落,現在規劃為工藝藝術村,街道依著山坡緩緩上升,井然有序的街道中,有許多特色小店及個人工作室,包含木雕、編織、石雕、陶藝、青銅刀、琉璃珠等工藝創作。
三月,到美濃一趟,託妹子佳螢及「有間書店」主人的幫忙,找到了做斗笠的爺爺奶奶,完成了一項工藝訪問。 佳螢向我推薦,美濃有一家書店,我記得一、兩年前自己曾經來找過,但鐵門拉下,營業時間很不固定的「有間書店」總讓我碰不到它。這次要不是佳螢,恐怕也很難遇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