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朋友說,不敢從東部開車南北走蘇花公路,那條山路彎曲難行,一邊就是斷崖,考驗駕駛人的體力與專注力。我想起六、七回環島走蘇花公路,總是有一種耐性被磨光的感覺,怎麼還沒結束?怎麼又來一個彎?怎麼又進入山谷了,那種綿延不斷的山路真像是繞頸的臍帶,讓人受不了想下車呼吸。但幾個月前,好友髮型設計師告訴我,「蘇花改」截彎取直,好開多了!讓我真想體驗看看,到底與先前的路況差別有多大?!
回想起那天傍晚,被立霧溪之美陶醉到好想立刻往出海口追去,但隨即踩下理性的煞車鍵,「不如我們先回民宿放東西,再看看怎麼去出海口。」當時約莫傍晚五點。這樣決定是因為我訂了一家在立霧溪溪岸的民宿,符合「逐溪而行」,甚至「逐溪而住」。進入「立霧左邨民宿」(邨,音「村」)後,天色漸昏,不久前想衝到海的欲望還蹦蹦跳著,不過卻因為Check in後,被民宿多重細膩的設置而懶了下來,就這樣,窩在民宿一陣子。
二〇一八年,帶著還是國中生的女兒,首次拜訪太魯閣,當時只在課本中看過東西橫貫公路牌樓照片的左右女孩,只憑藉這張照片來想像。那一回,安排行走「砂卡礑步道」作為認識太魯閣的首站,我依稀記得第一次看見立霧溪從山谷裡流出來,以及藍綠色的支流砂卡礑溪就足以感動我這西部海邊長大的人。
旅行第二天(2023.01.30),一早從花蓮光復鄉驅車往北,經過花蓮市,晚間停留秀林鄉。這天的餐食特別想記錄下來。
寒假旅行第二天,天氣依舊晴朗,去年冬季旅行到花蓮市時,是撐著雨傘觀看《茶金》特展。今天可沒有,好天氣讓我們有好心情持續逐溪而行。離開光復溪後,走台九線往北,首遇萬里溪,過了鳳林再見壽豐溪,這兩條溪流最後都匯入花蓮溪。
我將扁扁的石頭 丟往水面 期待它能輕盈跳躍 打出美妙的水花 但總是不如意 噗通一聲 絕望地往水裡墜
老媽撥了電話給我,問起這麼冷為何跑去花蓮了?我告訴她,旅行五天都是好天氣,每日都出日頭。我感謝老天賜予好天氣,強化了旅行的舒適感,從前到花蓮、宜蘭總是濕氣重重,這一次卻是陽光普照,一點雨氣也沒沾染到。
是呀!我們一年沒有進行「福爾摩沙寫生計劃」,這是從左右女孩六歲開始執行的計畫,一走就十年過去,這十年來畫過五十幾站古蹟建築,平均一年會跑三個地方。這一兩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多數時間都靜關在家裡,好不容易才能旅行,一定得把寫生氣氛兜回來(書寫這一篇文時,疫情又陷入升溫熱燒階段)。
寒假旅行第三天,已從濱海路線轉入縱谷路線,「隨黑潮行」暫行,到花蓮市區走走吧!這天把自己成人口味的行程擱下,安排一趟專屬女孩的行程,我們去了《茶金》展覽,買了少女風的果凍,另外,還去了有柴犬顧攤的「咖逼小賣所」咖啡館,原是日治時期檢察長宿舍的它是花蓮縣定古蹟,興建於1936年,除了日式老宅既有的和風氣氛外,兩隻像是固定時間上班的柴犬,定點式、定時式、定格式的躺臥在榻榻米上,讓喜愛動物的左右姐妹失心...
這場突破十萬人觀展的「《茶金》戲劇場景特展」,就在二〇二二年四月十日結束展覽,幸好在寒假旅行時,以一種犒賞的心情帶著女兒前去,因為親臨拍攝現場,讓原就喜愛戲劇的女兒,更有感覺地融入劇組用心打造的成果。
當我告訴同行家人說,我找到一家名為「黑潮」的拉麵店時,他們對我投以敬佩的眼神,因為可以在「隨黑潮之旅」中,找到符合旅行主題的餐廳,對他們來說太厲害!除此,我還找到可做出藍綠色「海洋果凍」的甜點店,可惜熱門的果凍當日完售,只好買暖色調的「太陽果凍」。
是第幾回來到光復糖廠呢?一時還真想不起來。 只要到花蓮,我們總不忘回光復糖廠,女兒把那兒當作是花蓮的家,因為可以一家人睡在榻榻米(女兒自己的房間也是榻榻米呢!),情感濃密外加檜木香,味道與回憶交融在一起。我並沒有每回都紀錄住宿心得,但這次住在一間門前庭院有琉球松的屋子,讓我們都好喜歡,於是,拍了好多張家庭照,想像未來自己的家也是這樣。
「2022隨黑潮之旅」的第二天最後行程。 從台東沿著濱海公路【台11線】一路北上,傍晚四時,抵達花蓮豐濱鄉,來到此是因為想在一個高點看太平洋。「大石鼻步道」簡單易行,僅需一小時內就可以達到高點,從此處望遠,視野寬闊,汪洋大海在眼前。
幾年走訪台灣東部的經驗,習慣北上時走海濱公路【台11線】,可以遊賞位於右側的太平洋,隨時停靠觀景很方便,而南下則走花東縱谷的【台9線】,可以穿越多個鄉鎮,走走停停,鄉鎮美食一路享食。 「隨黑潮行」延續此模式,第二天從台東市出發,一路開車到花蓮豐濱鄉磯崎村。
寒假旅行第二天,仍下著雨,昨日在光復糖廠睡了放鬆舒服的一覺,全家窩睡在榻榻米上,關上障子門,熱度一直保持著,把日式宿舍的玻璃窗點鋪上一層薄薄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