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台南水交社園區「敝墟書店」:現場借閱讓你在園區讀

台南水交社園區「敝墟書店」:現場借閱讓你在園區讀
工作休閒時,我總愛逗留在咖啡館或是書店。咖啡館之意,是將身體滯留在瀰漫咖啡香氣的空間裡,脫捨緊張分子,叮嚀自己別對身體吝嗇對待,偶然的懶洋洋姿態是被允諾的。而逗留書店則是讓自己沈浸在文字創作當中,我有深刻體驗,閱讀帶來振奮精神的快感,那又是另一種放鬆的形式。

台北大稻埕「郭怡美書店」:以建築與書籍質量扣住我

台北大稻埕「郭怡美書店」:以建築與書籍質量扣住我
在網路上閱讀到〈我們來開100家書店好不好:訪大稻埕郭怡美書店郭重興與趙偉仁〉這篇文章,讓一向愛逛獨立書店的我,記下這家店,期望哪天能造訪。寒假旅行到台北時,一家人到大稻埕,目的就是「郭怡美書店」。這家書店實在讓人印象深刻,使得初次拜訪的我們窩在書店裡好久好久。

花蓮光復糖廠日式宅:列管保護的琉球松在庭院

花蓮光復糖廠日式宅:列管保護的琉球松在庭院
是第幾回來到光復糖廠呢?一時還真想不起來。 只要到花蓮,我們總不忘回光復糖廠,女兒把那兒當作是花蓮的家,因為可以一家人睡在榻榻米(女兒自己的房間也是榻榻米呢!),情感濃密外加檜木香,味道與回憶交融在一起。我並沒有每回都紀錄住宿心得,但這次住在一間門前庭院有琉球松的屋子,讓我們都好喜歡,於是,拍了好多張家庭照,想像未來自己的家也是這樣。

屏東「勝利星村」/「屏東市日遺宿舍遺構園區」:每一段過去都值得保留

屏東「勝利星村」/「屏東市日遺宿舍遺構園區」:每一段過去都值得保留
十來歲時,因緣際會認識一對居住在左營眷村的海軍夫婦,我曾經拜訪過他們,走入眷村,在他家門前按下門鈴時,左看右看這些屋子,那時對於大紅色的大扇門及粘貼在兩側的春聯印象特別深刻。當我來到屏東「勝利星村」時,當時的回憶突然跑到我眼前,就像是這樣的屋子,整個村都有一種特製的氣氛。

當老屋碰上新色彩

當老屋碰上新色彩
這學期又跟著Doch的創作課,一起協力工作,「2021社子六甲連線」計畫把課程拉近社區,拉近廟宇中心,和媽祖婆交陪,和居民做朋友。老屋整創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在木結構固定前,還得完成一件事,就是將老屋門面上漆,提亮它的氣色,這是屬於Doch創作的範圍。當老屋碰上新色彩,要如何設計呢?

【2021社子六甲連線】神明派功課:小鎮裡的創作三學分(2021.11)

【2021社子六甲連線】神明派功課:小鎮裡的創作三學分(2021.11)
每隔兩三年,Doch的創作課就會將學生帶離教室,拉到社區與鄉鎮,實際與大環境交手,學生學習與在地居民相處,在里民與社區中考驗創作方式,在多重組合下自我學習。因為每一個案例都有不同的條件與題目,學生與老師都得一邊學習、一邊試圖解決問題,我個人認為,這是大學生在學期間應多體驗的經驗,是一種活生生的學習,或許沒有亮麗的成品,但它一定會在以後慢慢發酵。

新竹「小羅賓的廚房」:紅豆餅、老木房、德國短毛指示犬

新竹「小羅賓的廚房」:紅豆餅、老木房、德國短毛指示犬
知道「小羅賓的廚房」已經多年,Doch老師跟我提起,學生經營一家紅豆餅,領養了一隻德國犬,自己修建老屋當店面,他講得很生動,我聽了很心動,每回北上總希望能安插一段紅豆餅下午茶,可惜一直沒有適當的機會,這次來去匆匆新竹演講,終於被我找到了好時機,返家南下前,一定要去看看學生,看看德國犬,當然,還要吃他們的戀戀紅豆餅。

高雄「旗津tha̍k冊」獨立書店:入內就啟動講台語的書店

高雄「旗津tha̍k冊」獨立書店:入內就啟動講台語的書店
從沒想過,定位為大啖海鮮、搭輪渡、玩沙攤、放風箏、騎腳踏車等休閒形態的旗津,有一天,它突然出現了一間獨立書店。我還記得,那是去年九月為了一場大林蒲的展覽而跑了幾家咖啡館及藝文空間,其中包含「旗津tha̍k冊」。我懷疑著,旗津有書店嗎?疑惑驅使著我數次前往探索,這與家鄉紅毛港類似格局的老房,很快的成了我時常走訪的書店之一,因為每靠近它,就覺得走回家鄉的狹窄小巷裡,巷子最底的那間就是我的家。

鹿港「郊行博物館」、五福大街的中山路

鹿港「郊行博物館」、五福大街的中山路
台灣開發史上,台南府城、艋舺及鹿港的航運發達,經濟活動活絡,是清朝時期,台灣重要的出口貿易重地,社會課本上都會提起「一府、二鹿、三艋舺」,可知這三個地方其歷史地位相當重要。在當時有許多性質相同的店家,為了維護同業間的共同利益,而成立的商業行會組織,稱為「行郊」。鹿港因為離中國沿海地區近,貿易活動蓬勃發展下郊商林立,有了鹿港八郊,與府城三郊、艋舺五郊合計十六郊。

鹿港老街:詩趣豐富的市街

鹿港老街:詩趣豐富的市街
1920年九月底,已來台灣島嶼三個月的日本文人佐藤春夫,從台中來到彰化鹿港,他看到的鹿港老街是個什麼樣子呢? 這些年走過鹿港幾回,印象最深刻的是這裡的人講台語的口音和我們南部不一樣,南部人大都偏漳州腔,而靠海的鹿港,因為在明末,大量泉州人移入,使得鹿港有百分之八十泉州籍的人口,是個講話濃濃泉州腔的泉州風格城市。除了台語腔調外,有一年過年來到鹿港,發現家家戶戶門口貼春聯,對聯上的書法及詩句各家不同,...

台南楠西「鹿陶洋江家聚落」:1721年來到此

台南楠西「鹿陶洋江家聚落」:1721年來到此
八年前曾來過楠西的江家古厝,驚訝這麼大一個聚落,保存如此完整,那時孩子們只能跑來跑去,無法感受老房子的穩重魅力,以及世代子孫三百年來,堅守土地的決心。八年後我們再度參訪,孩子已從國小生變成高中生,我已經可以說:「嘿,電影《總鋪師》有來這取景啊!」或者說:「江家在清朝時就遷移來台」,然後一家人討論電影畫面,分析歷史脈絡。我們用小小的眼,望前望後,看前景半月池,看鹿陶洋山撐住聚落,看劃分清楚的各家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