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上貼著募書帖,2023.06.16 我們想像在曾文溪邊有一間書店, 我們想像在拔林車站下車後,可以遇見一個有感覺的空間: 有音樂,有故事,有書。 你們會聽到我們創作的音樂, 你們會看到我們搜集的社區故事, 我們會盡力設計這個地方,讓你們想坐下來。 但是,我們需要很多書來吸引渴望的心靈。 在沒有經費支持的情形下,我們想像會有很多人像我們一樣, 期待官田的第一間書店,期待曾文溪流域邊的第一間書店。...
沈澱過後一週,終要來紀錄五、六月忙碌的這件大事。 Doch有一堂「無支配藝術實踐課程」(無支配ISONOMIA ART LAB),需要具行動力、機動性、積極性強的學生。這學期(2023下學期)招收的十七位大學生中,以十九歲大二生居多,課程前三分之二累積多次踏查行動,爬躍烏山嶺、蹽溪過瓜田,渡邊豐博先生國際交流,隨著農人偉哥、旗哥旱澇大地⋯⋯。多次行動課程該如何在期末呈現,作為完整的歸納?這是我們所...
工作休閒時,我總愛逗留在咖啡館或是書店。咖啡館之意,是將身體滯留在瀰漫咖啡香氣的空間裡,脫捨緊張分子,叮嚀自己別對身體吝嗇對待,偶然的懶洋洋姿態是被允諾的。而逗留書店則是讓自己沈浸在文字創作當中,我有深刻體驗,閱讀帶來振奮精神的快感,那又是另一種放鬆的形式。
對一個不熟悉台北的南部人而言,當你告訴我「南海學園」時,是無法知道那在哪兒,又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透過Google Map,我把游標落在台北市建國中學一帶,地圖標示周邊有著台北植物園、郵政博物館、國語實小、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還有頗具知名度的牯嶺街。
在網路上閱讀到〈我們來開100家書店好不好:訪大稻埕郭怡美書店郭重興與趙偉仁〉這篇文章,讓一向愛逛獨立書店的我,記下這家店,期望哪天能造訪。寒假旅行到台北時,一家人到大稻埕,目的就是「郭怡美書店」。這家書店實在讓人印象深刻,使得初次拜訪的我們窩在書店裡好久好久。
去年十二月初,因為北上觀賞一齣舞作,得到與女兒相見的日子,更促成了為自己辦的慶生會。往北移動中,在北埔稍作停留,這是2015年女兒十歲去金廣福公館寫生後,相隔七年半再訪。一如過去印象,北埔老街是非常好逛、好買而令人心情亢奮的地方啊,這次更是發覺北埔地區文化多元豐富。清朝時,粵籍墾戶姜秀鑾入墾北埔,而使北埔地區粵民人數佔多數,引進美味的客家美食,而以鄉鎮的古蹟比例來說,北埔更是高比例,金廣福、天水堂...
台南火車站前的那一條路,站著鄭成功銅像,如果記不住路名,肯定可以猜出,這條路是:成功路。橫向的是北門路,因為臺南府城舊城門大北門就在台南公園外,城門雖已成為歷史,卻可以在行道路上看見遺址石柱,位置就在北門路與小東路口。而我們常去的二手書店,雖位處北門路,卻是叫著「成功書局」。
從沒想過,定位為大啖海鮮、搭輪渡、玩沙攤、放風箏、騎腳踏車等休閒形態的旗津,有一天,它突然出現了一間獨立書店。我還記得,那是去年九月為了一場大林蒲的展覽而跑了幾家咖啡館及藝文空間,其中包含「旗津tha̍k冊」。我懷疑著,旗津有書店嗎?疑惑驅使著我數次前往探索,這與家鄉紅毛港類似格局的老房,很快的成了我時常走訪的書店之一,因為每靠近它,就覺得走回家鄉的狹窄小巷裡,巷子最底的那間就是我的家。
若說起這家書店,已有太多的朋友登門拜訪,更有許多的媒體爭相報導,使著我前往鹿港時,不用費力就想到了它,執拗的我並不想依循他人的感受來這裡重複感受,只想碰碰運氣,看看文風鼎盛的鹿港鎮,有無機會踏入「書集囍室」。
還記得二〇一八年邀請台南正興國外交部長高耀威來「行動講堂」演講時,被他滿腦的創意點子逗笑,眼前的他實在太有梗了啊,隨時隨地都會迸出妙趣幽默的想法。最令人敬佩的是,他都願意起而行,不是空頭說說而已。演講末後閒聊時間,他告訴我,可能會到一個很遠的地方開書店。三個月後,二〇一九年二月,耀威果真到台東長濱鄉開了一間,相對於台南正興街遠的要命的書店。
無意間發現這家書店,就在那個喝完咖啡,想散散步的那個老下午。 那天在台南西門路cama喝完咖啡後,突然很想逛逛書店,並不想去連鎖書店,於是,在網路上搜尋鄰近獨立書店,地圖上出現位於國華街的「林檎二手書室」,我竟如此陌生,於是燃起好奇心,決定和Doch兩人一起散步前往。
半年前來的時候,我們沒有多聊什麼,店長小寶貝狗狗一直搶了輝哥的風采。 但我們聽得出來,輝哥有香港人的口音。 半年後再訪,不過是一天的相聚,來來去去進入「借冊所」幾次,已經像是在走自家灶咖一樣自在。我們喝了輝哥自己煮的咖啡、自己釀水果所泡的氣泡水,我們多聊一下,才知道眼前這個人,走過好幾個地方,身無分文的打工生活著。他說,年輕就是要出去走一走、看看世界,我望著吧檯前的他,慢慢明白為何他將吧檯牆面佈置...
旅行的二~四天,我們居住在花蓮,與好朋友意雪一家相處幾天,住在東華大學會館可以近距離感受這美麗而且野鴿很多的校園。第四晚離開砂卡噹步道與新城後,我們到市區找曾大哥,住在他們家有氣質的民宿-若水。第五天,我們要返回南下了,要回到台東去,為半年前巧遇的一家餐廳及一隻狗到池上去。
七月三日,二〇一八 那是一個安排好的巧遇。 雨下著,我們從砂卡礑步道回來,經過了新城,距離晚餐還有一些時間可供零用,不如到新城的「練習曲書店」走走。來花蓮前,我在計畫表上填了這書店,沒有硬性規定得來,但時間的空隙讓我們得以走進這書店。 雨還飄著,書店的窗開著,但門閉著,喊了幾聲,沒有主人的回應飄出來見客,說也奇怪,我們也就這樣賴在窗前不走,女孩隨手拿了書就開始讀,而我因為小黑蚊的待客攻擊而躲進車裡...
花東旅行的第一天,就碰上了塞車潮,我們傍晚才抵達台東市,肚子不爭氣的發出抗議聲,實在太餓了,便隨意在正氣路一帶吃點點心、填飽飢餓小肚。腦鈍鈍的,無論如何一定得到咖啡館休息一下,稀釋一下車潮帶來的疲憊感,我們躲進了「食冊café書店」,店內安靜的像是中年人獨處時釀出的沈著冷靜,往內一看,三五客人各據一角,在桌燈下,讀著自己未完的書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