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收錄】「我的」孩子以及我的歷史 by Doch(國語日報)


▲這是2011年十月在馬來西亞珍拉汀灣的一張照片。

這一篇文章是國語日報瑋瑋向Doch老師邀稿的,她希望Doch能以爸爸的角色書寫關於親子間相處的文章。Doch的文章一向與以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氣氛呈現,我特別喜歡他的文字,常常可以一再細細品味。以下是他的文章內容,刊登在國語日報家庭版(國語日報2016.09.30)。


…………………………………………………………………………………………
「我的」孩子以及我的歷史
文:龔義昭

兩歲的她對著我大喊:「我最討厭打小孩的大人了!」
不曾上過學,當然也沒有目睹任何「大人打小孩」的經驗,到底是什麼動機可以讓她如此義正詞嚴呢?彷彿小小的心裡早在不知何時,已設下一個人權的法庭,監督著我們「大人」濫用那相對高大有力的身軀。這一幕我印象深刻,直到現在我依舊會聽到那句話帶來的回音。

很多人喜歡紀伯倫在《先知》裡說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然而哪個孩子不是我們生的呢?我們不也常問:「這是誰的小孩?」「你的爸媽是誰?」我們自己從小就是「登記在案」不是嗎?為了確認那個「自我」的組成份子以及組裝過程,去了解一下產品的「上游工廠」似乎是自然不過的事。可是一旦自己成了「上游工廠」,一切責任歸屬又不是那麼自然而然的事了。

好幾年前,有個學哲學的朋友曾經問我:「為什麼要生小孩?」對著沒有養育經驗的他,對著這不像「真問題」的問題,我下意識地不想回應。生小孩這方面的確沒什麼哲學基礎啊?細胞就這樣分裂了不是嗎?倒是他的自我回答印證了往後發生的許多事件:「有人跟我說,孩子讓人再一次體驗自己的成長史。」這或許也是至今我所得到最好的答案,同時也是我作為「上游工廠」與我的「產品們」唯一的自然聯繫。

事實上,在參與孩子們的成長時,我的確手足無措,面對這對「細胞又再一次自我分裂」的雙胞胎,尤其感覺到一開始就沒有任何「產品計劃」的可能。對我而言她們的生命自主性是天生的,當我不斷思索應對之道時,僅有的經驗竟然就只是自己的成長史,然而在此之前我竟然沒有對此仔細做過功課,我不太清楚自己的所謂「兒時回憶」到底有沒有遺漏什麼重要的訊息,是否我過於誇大了什麼事件,又遮掩了什麼畫面,許多話語以及概念的形成,我從來沒有深究:到底確實是從什麼情景置入了我的生命機器當中。整體來說,我根本對於自己的「文化」一知半解,那麼我又如何確定「我的」孩子們,這兩部每天轟轟作響的生物機器到底是如何忙著自我組裝、自我配置、自我生產?

於是生養小孩突然就成了我生命中越來越核心的哲學問題,這是一連串關於精神、關於身體、關於語言、關於概念、關於整個生命的美學問題,然而就如同所有的哲學問題一般,問題不在於如何回答,而是如何提出「有趣的問題」。

當初那個對我生氣質疑的兩歲小女孩如今已邁向十二歲,然而她所立下的「人權法庭」還在我們家裡,我們也在法庭裡互相辯論了上百回,最後我覺得自己的成長史似乎沒有「憲法」的效用,只好不斷地在夜半中偷偷回去歷史中,看看是否有修正的可能。

延伸閱讀:
因為孩子,爸爸改變了 
看著女兒的爸爸/做一本繪本給爸爸。(10 ys) 
請妳記得爸爸的菜(9.7ys) 
親愛的,你好幸福!(6.11ys) 
【Video】父女三人真會玩:玩偶鞦韆、象棋、水墨(5.10ys)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