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61線】海水上岸的沿海之地:嘉義白水湖、雲林成龍濕地

中秋連續假期,特別撥了一天家庭小旅行,這樣的秋日時光,氣溫宜人,非常適合出遊,已高中生的女兒問:「媽媽,今天要去哪兒呢?」
我說:「我帶你們去看看台灣沿海地區,看起來像是悲劇之地。」

今日所行,一是原是鹽田的嘉義白水湖,另一原是農地的雲林成龍濕地,如今這兩處皆成了海水淹沒之處。


▲前景後景對照,矮房與大樓。

九月十五日,二〇一九(zoyo 15.1ys)
沿著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從台南北門往北走,這條路無法以高速公路的速度行駛,但一路上沒什麼車,心裡的速度比擺滿車的國道一號還要快。車走到了嘉義布袋、東石,最後到雲林成龍濕地,這是我們今日的觀海、觀地之行。


▲這水從哪兒進來的?水中間幾處樹叢是不是曾有一株大樹?

沿著海岸線濱海公路,你可以看見海是如此的近,它似乎就在你的左側,近到把魚塭埋了,把房子淹了、把電線桿栽了,然後紅樹林的海茄苳長出來了,拼命地呼吸一口氣。我看著沿岸的房子,它們是不是也想用力地呼一口氣?氣候變遷、地層下陷導致海水上升,就在台灣濱海公路旁,真實的呈現。

我想起了楊順發攝影師的《水沒》系列,沿海低窪之處在退潮時,路面悄悄露出,楊順發推著簡便的推車走到了水中央,架上木梯,站在高處用攝影機真實地呈現在台灣濱海低窪之處。他說水沒了,水淹沒了,再問,「水沒(台語:美嗎)?」


▲原有電線桿,代表這裡原來是有馬路的。

才從北門往北走到布袋,我們就覺得景象有些怪異,這一帶土地因為鹽分較高,不適合種植農作,反倒適合養殖,所以沿海地區都會有許多魚塭池,池裡的養殖打氣機冒著水花盡力盡力工作著,但如果機器癱瘓,水淹過了原本的塭池走道,就會讓人感覺到一股蒼涼的氣氛。


▲海茄苳長出來了

車子行駛到嘉義東石的白水湖路段,我們往西邊看,滿滿是海水,海真的這麼近嗎?為何更遠處還有建築物?到底要怎樣跨過水到對岸處?我們決定下交流道看看。

嘉義東石白水湖

日治時期時,這裡曾有個鹽埕叫「掌興公司」,因為開發鹽埕,海提建設卻不周全,使得颱風一來,海水倒灌下,鹽田一片片白波,因此稱為「白水湖」。

下了車,風出奇的大,大到小時候住漁村的回憶都湧上來,那種風一直刮著,帶有鹹味的回憶在髮絲之間亂竄,我趕緊回到車上,戴上一頂帽子好擋風。我們在小路旁的漁塭(到底是不是魚塭呢?)看見白波被集中打上岸邊,這像不像以前鹽田一片片的白波呢?

這裡已經沒有發展鹽業,原本蔡姓、蕭姓聚落的鹽工社區已從養魚苗又轉變成養蚵,若點選Google map,會發現海外都是蚵架,那停在白水湖漁港的四艘觀光船,是否載著遊客往海外看蚵棚、吃牡蠣?


▲蚵殼

阿伯涉水走過魚塭,帶著白網攤開一撒,很快地又收網,我站著遠,看不清有什麼漁獲能這麼快取得?拍了張照片,作為紀念吧!

雲林口湖「成龍濕地」

又回到台61線,繼續往北走,我們的目的地是成龍濕地。和原是鹽埕的白水湖不一樣,成龍濕地原是農地,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外加地球暖化下,海水浸泡了這些生存之地,農民對這濕地並沒有感覺,甚至漸漸沒有認同感。


▲成龍社區民宅牆上的作品

後來「觀樹教育基金會」的進駐,從學校教育開始,與當地的孩子互動,藉由孩子間接讓村民重新認識這塊土地,十年的國際環境藝術季邀請藝術家來到此村落,重點不在成果發表的藝術作品,而是在進駐期間,藝術家與村民共同相處、甚至協助創作的過程。


▲成龍集會所

也許正因為這些創作的藝術家來到此地(尤其還有國外藝術家),善用這裡的自然素材,在漲潮退潮的濕地上創作,欣賞這美麗的落日與濕地,讓村民用外人的眼光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再一次定位成龍濕地,認同自己的家鄉,這或許就是藝術的力量。


▲法國藝術家Myriam du ManOir作品:「溼地上的羽翼」,用竹子、回收衣物、麻繩等作為創作素材。

很感動的是,多年藝術創作在這塊濕地發芽了,就如紅樹林一樣漸漸長成,居民於2016年也組隊做了一件作品-「連結」,用竹子、麻繩等搭了一木棧板,而這棧板下原是牛車走的田埂路。

也許真的是藝術的力量,讓我一天累積的環境無助感稍稍緩和,看遠方的海水湧進來,把民宅泡了水,把插立電線桿的路淹沒,把可能原是一株大樹沈沒而僅露出樹頭,這些無助感因為坐在村民「連結」的作品上,望著時而彈跳出水面的魚,背光呈現線條的作品,金黃的晚霞與白鷺鷥成群結隊,心好像漸漸平緩了,甚至想把一開始說是「悲劇」的重話收回來。

今日的環境之旅,讓兩個女兒十足驚嚇,也許真實看到了現況,才更能珍惜現在的生活與環境,我們要更節制自己的需求與享受,慢慢的接受大環境的變化,用現有的力量讓它漸漸好轉,成為另一個樣子,繼續生存。


▲好好保護它

後記:

1.台61線北部路段常常是我們刻意從新竹南寮往北走進臺北城的路線,如今就差中部路段,我們就可以連線起來。

2.楊順發攝影師的《水沒》系列曾在台南國際攝影展展出:

臺南國際攝影節TiFF(2018第一屆)


▲木麻黃樹上的籃球架,號稱是會長高的藍球架。

延伸閱讀:

【台61線】濱海快速公路:麻豆—苗栗之間

黑面琵鷺,從北韓來到台南七股(4.5ys)

【寫生】嘉義朴子「東石郡役所」:一棟紅磚建築的警察局(14.2 ys)

人變多的嘉義新港「交趾剪粘藝術村」(9.8ys)

【專欄】看見大世界:走過臺灣河川 認識生活的土地(2017.06)

宜蘭礁溪塭底看水田、水鳥/夜間蘭陽溪出海口的祕密活動(12.5ys)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1. 「會長高的藍球架」正好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

    有張照片是貨櫃搭在磚屋上嗎?看到被淹著的樹木、電線杆、屋子,很是震驚也很感傷。

    1. 那貨櫃屋原是一個賞鳥亭,結果水位一直上升,不知未來會不會愈來愈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