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〇年,日本文人佐藤春夫七月來台旅行,秋日九月十八日抵達集集,隔日前往日月潭,往日月潭這段路徑是古道,中途經過土地公鞍嶺,當天夜宿日月潭涵碧樓。 我的旅程已進行了五天,無時間登上古道,徒步複製佐藤春夫乘坐椅轎的行程,更無預算居住高級旅館涵碧樓,不過我可以開著車,遙望土地公鞍嶺及日月潭的拉魯島,作為我此趟旅行的終站儀式。
閱讀此篇前,建議可以先閱讀上篇喔! 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上):琉球松、戶外作品、水道冰沙
大馬檳城的旅行。 從義興街的「娘惹博物館」離開後,我們又從小印度區走往靠海的土庫街,土庫街即銀行街,街上有許多英式建築。
他老早告訴我,位於台南青年路上的「頌音堂」一定要找機會去看看。每回經過,總是來去匆匆,沒有閒心也沒有學習的時間預算下車,這一嚷六、七年就過去了。他又再次強調,頌音堂是台灣六〇年代現代建築的象徵,非常重要! 五月初的那天,沒有刻意經過,沒有帶著專業相機,在紛亂的時間裡,竟湊出一段可以停下來看看的空白時間,一圓多年來喊著要進去的願望。
▲徐逸鴻老師所繪臺北城地圖 對台北不熟的我,透過每一次與孩子的寫生活動,一小點一小點的踏查,先前走了幾回大稻埕,稍微有點皮毛認識,這次認識臺北城,下一次應該就可以把艋舺走讀一回。這一篇,把北門附近的古蹟稍加紀錄,大都是日治時期的建築。 ▲徐逸鴻老師所繪臺北城地圖局部,我近拍北門周邊。 ▲《一個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覽會》一書所附的1935年台北市街圖。 一月三十日,二〇一九,Day 4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旅行第三天午後,去了隔了八年多沒去的「蘭陽博物館」。 昨日一整天看黃聲遠建築,今天看到的是姚仁喜建築師的作品,姚仁喜的作品非常之多,除了蘭陽博物館外,故宮南院、高雄中鋼集團(高雄IKEA附近的鋼鐵人)、台南藝術大學音像所、元智大學圖書館、高鐵彰化站、史前館南科考古館⋯⋯等都是他的作品。
從社福館走入津梅棧道,那裡有許多讓大小朋友童心氾濫的角落,橋上假裝划船的運動器材、橋下那附有高沈重力的大鞦韆及隱藏版躲在樹叢裡的刺激溜滑梯,都是這次讓左右姐妹熱愛的角落。
旅行第二天,一月二十八日,是黃聲遠建築之旅。 離開「吳沙紀念館」後,我們來到了2018年完工落成的「壯圍沙丘旅服園區」,特別的是,這裡將以兩年為一期作為展示空間(這是園區員工告訴我),第一檔期找來蔡明亮導演策展,以《行者》影像作品與黃聲遠建築互相呼應。
▲宜蘭礁溪鄉公所 冬季台北宜蘭旅行第二天,我們有一些目的。 對我們來說,旅行除了身心放鬆外,充電是最重要的,充實知識,充實對台灣土地的認識。這一趟旅行,主目的地是宜蘭,主目標主題是黃聲遠,我們訂好行程,要走黃聲遠建築師的作品,於是礁溪鄉公所、礁溪戶政事務所(2005)、宜蘭社福館(2001)員山機堡(2001)、宜蘭誠品(2007-2008)、津梅棧道(2005-2008)、壯圍沙丘服務區(201...
這次「帶爺爺去旅行」的行程中,偷偷安排了一個對貨櫃挺有興趣的Doch想去瞧一瞧的地方,這是在台東舊火車站、鐵花村附近,開幕不久的新景點,叫做「T T style原創館」,因為外型似波浪,也被稱為「波浪屋」。
旅行的第四天。 今日的目的地是兩所大學,一是京都大學,另一是京都造形藝術大學,這兩個學校風格不一,一所是以自由學風聞名的百年學校,另一則是充滿藝術創作的造形藝術大學。
▲zozo初認識京都車站,2017.07.24,Day 1 一個城市的出入口莫過於它的交通總匯集,這裡來來往往,人進人出,第一印象也從此處而萌生,由此深入內心。七月底的京都行,七日約有五日我們得往車站去,從第一天抵達帶有模糊的回憶摸索外(女兒可是從頭開始認識這裡),每過一天就覺得自己愈接近「老馬」,愈可以套用「老馬識途」這個成語。我知道哪兒有御手洗,哪兒有得逛街,哪兒走到郵局比較近,甚至到最後幾天...
寒假的環島旅行終於漸漸進入尾聲,那天1月25日,剛從台東美術館玩完戶外的地景作品後,準備要回到西部。我們經過寶桑國小,看見這些新校舍風格很童稚,五顏六色的小房子造型立在牆面上,最重要的還有鮮豔的紅色溜滑梯掛在三樓與二樓之中,二樓與一樓之間也有一座。
2015年冬天,曾帶著女兒到台東美術館,來去東部這麼多年,第一次來參觀,我們的目標是戶外那一系列南藝大建築所繁殖場的「棲.夢巢」作品,我還記得左右姊妹多麼輕易的融入這些作品當中,或躺或坐,笑聲未曾停止過、連相機快門的聲音也連環喀嚓著。
去年十二月,我在親子天下的Maker party有一個創作活動,那時想的是「小孩的建築」概念。我有一系列標籤為「幼建築」的文章,那是我觀察孩子建構空間的紀錄,只要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孩子的創造力足以成為一個建築師,一個不考慮工法與成本的荒誕建築師,但他們的作品是精彩極了!以下是我在Maker party帶活動的觀點與紀錄,收錄在親子天下雜誌「藝術事件簿」專欄(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