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zo,2011.03.20 這是紀錄左右姊妹六歲半(2011.01.22~2011.03.21)所寫的小日記,這期間因為遇上寒假,幾乎都在玩樂,所以日記也跟著放寒假,寫的篇幅比較少,不過倒是yoyo已經寫了第二本日記了。
▲一歲半的yoyo騎木馬 真心的要來推薦一個遲遲未推薦得好東西,格友留言問我家裡客廳的一座木馬是哪一牌的?才讓我想起這是幾年前答應要與格友們分享的好物,沒想到竟遺忘了這個約定。
那天是春假假期的第三天,台南孔廟商圈擠滿了人潮,帶著朋友PJ到「草祭二手書店」走走。台南是古都,很多在地人的文化意識很強,維護文化的使命很堅定,從「二手書店」的數量就可以粗糙地量化這種力量,草祭就是!讓人不由得為這裡的成立點頭認同。人來人往把草祭擠得很乾癟,我帶著左右姊妹溜進了相鄰的「小說咖啡館」,覺得納悶,來往孔廟多次,除了「窄門」外怎麼不記得有本「小說」在這裡?進入小說才得知,這是開幕的第三天...
其實,我並不了解三毛,很小的時候讀過《撒哈拉沙漠》,卻怎樣也記不得內容,怪自己年紀小沒慧根,讀不深文字之美。一直到十七、八歲時,姊妹淘同學敏好喜歡三毛,總是說著無數三毛的故事,看見她喜歡三毛,我也把小時候對三毛的一點印象拉到我的年輕時代,我的年輕太平淡,同樣是近二十歲的年紀,三毛已經開始發表作品了。 三毛(1943~1991),本名陳懋平,英文名為Echo,她開始學寫字時,因為總是學不會「懋」,所...
▲由左至右:zozo、雅雅、yoyo、崇恕 春假期間,我姊姊一家人從中壢回到南部,因為在旅遊展時撿到優惠價,大姊約全家人出去走走,於是我們一行十六人(就差風箏姨丈了!冇乖)一起到台南的南元農場嘻遊去!
▲yoyo吃麋鹿糖,2011.04.02,6.8ys 豆豆是一隻麋鹿玩偶,它原本叫做「Lost」,意指got lost「迷路」,那是我約在2002年的冬天買下的一隻玩偶。買它的時候,只因為Doch一週有三天在外地讀書,所以買來當作是心愛的。
▲左:zozo,右:yoyo,2011.03.28 去台南南科參加考古記時(請參見:「難懂的遠古時代:南科正在挖掘的灣港南遺址」一文),zoyo有收到一份沙畫的禮物,我想起她們四歲時,我們一起在家裡玩沙畫(請參見:「沙畫創意玩」一文),只是我們不用沙畫附的圖案,我們喜歡自我創作。
yoyo報名說故事比賽,這個比賽最先要處理的就是選一個好故事。 我並不是一個演講高手,無法示範良好的說故事模式,但要選擇故事,應該還可以給點意見。我問yoyo:「聽故事時,妳比較希望聽到什麼樣的故事?」她回答:「有趣的、好笑的故事。」 對!我要的就是這種感覺,小朋友希望聽到的是一則有故事性的好笑故事,其次考量故事人物的豐富性,讓說者可以變化自己的演說模式,而聽者可期待不同人物的對話,於是我的腦海裡...
▲zozo自己報名五子棋比賽,2011.02.17,6.6ys 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左右姊妹是自信的孩子! 兩個月前,zozo、 yoyo不約而同地告訴我,她們自己報名了學校的五子棋比賽以及說故事比賽,我很訝異地問真的是自己報名的嗎?她們自信滿滿的說:「是呀!我們自己報名的。」
五月七日這一天,為慶祝娘家四個女人(美玉姐、嫂子、我妹Rose及我)母親節快樂,我們各自帶著食物前來聚會,所以這一篇全都是美味的食物,以及我家族甜蜜的照片啊!
「福爾摩沙寫生計畫」似乎得先把台南府城的城門走一輪才行! 在「台南大南門」篇提到《攝影台灣》(雄師出版,民國68年出版),收藏許多台灣1887-1945年間的老照片,其中包含一張「台南大東門」的照片。現在台南東門位處車水馬龍的圓環圈,若從仁德交流道到台南市區,直走東門路就可以抵達這保存良好的大東門。和1920年影像紀錄的大東門相比較,百年前像是城郊的出入口,一條長長的路通向城門口,一旁僅有幾戶房舍...
▲現在睡覺前,zozo總是手臂讓yoyo依靠,她告訴yoyo:「我可以假裝是媽媽,讓妳依靠」,2011.05.06,左:yoyo,右:zozo 總是把母親節對自己的意義放得很平淡,當了六、七年的媽媽,還不夠格有被慶祝的殊榮。所以當我那兩個小學一年級的女兒神秘兮兮地說要準備母親節禮物時,我可是以平常心面對她們慎重的安排,沒特別冠上「母親真偉大」來自我陶醉。
又是三人行的日子!這次和zoyo想走台南東區,因為今日「福爾摩沙寫生計畫」的地點是東安門,在東安門附近找個餐廳吧!
這篇文章是2011年2月發表於《張老師月刊》(398期,p.55-58),當時月刊希望我以父母的角度與讀者分享,和孩子處理零食問題的作法。「零食」一直是許多父母苦惱的問題,給與不給都是難題,以下文章有我個人的看法,也是我處理zoyo零食問題的作法,與大家一起分享,也期望大家分享你寶貴的經驗與作法。
人是如此渺小,站在數千年前的史前文化遺址前,我除了震撼,別無所有!腦子也來不及消化,回到2011年的現在,一個月前現場聆聽的考古知識,全都忘光光,幸好帶回來的資料讓我可以在震撼之後,釐清一點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