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初始,進行了四天三夜的旅行,定調在十九世紀的清法戰爭,我試著走踏一百多年前的戰爭地理位置,以基隆、淡水、暖暖為主,那是1884-1885年年間發生的戰事,也是因為這個戰事,百年後大家揶揄著,差點台灣就因為清法戰爭或是日治初期差點將台灣賣給法國,島內就講法語、變成法式風情了。
年節初三是家人走春的日子,今年只有我和大姐家,兩台車就好出發,我早就計畫好到人潮不擁擠、停車方便的左營舊城,想從舊城東門、見城館、龍虎塔、見城步道一次同區達標,這個我時常散步的路線,被外甥美稱為「文化之旅」,讓我可檢討了,文化還不夠深啊~不過,過年親友相聚就是走走停停、拍拍照、吃吃美食,就是絕佳的模式,不宜過多知識量。
不知走了多少回的「臺灣祀典武廟」與「台南大天后宮」之間的算命巷,每回心血來潮想散步新美街,就會從這作為起點或終點,連結到另一頭的便是開基天后宮,中途又經過開基武廟,而開基武廟前的新美街是昔日的「抽籤巷」。
兩年前隨著葉石濤文學作品,有幾回「葉石濤文學走讀」,當時伴讀的是「白色之網」這套書。如今又因讀了《葉石濤集》,再次啟動走讀計畫,這回伴讀的是葉老創作於日治時期1943年的〈林君寄來的信〉一文。
若把阿姆斯特丹的字拆解成:Amster-dam,即是阿姆斯特爾河(Amstel)河上的水壩(Dam),阿姆斯特丹原是個小漁村,河壩就在它旁邊。我好奇著,阿姆斯特爾河(Amstel)在哪呢?若把Google Map撥開放大,就可以看到從阿姆斯特丹市往南縱線河道,會有兩條河連結阿姆斯特爾河:克羅默邁德雷赫特河(Kromme Mijdrecht)與德雷赫特河(Drecht),若再放大地圖看,觀察阿姆斯特...
在柏林的幾日生活中,我們特別對東德的符號感到好奇,最明顯的應該就是街上保留著東德的紅綠燈號誌,以及東德Trabant國民車如觀光車行駛於柏林街頭,宛如掀起老車潮似的。
大甲溪上 石礫小洲 幾位青年 撒網捕魚 不忘呼喊岸邊朋友 一起同樂
柏林旅記從市中心米特區(Mitte)亞歷山大廣場起步,然後進入博物館島、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進入了布蘭登堡大門,以及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這段二戰歷史使得柏林瘡痍,被炸毀而保持戰爭痕跡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是一個對德國反戰的警惕。
我以地理位置來書寫柏林的旅記,上一篇從柏林最中心點的亞歷山大廣場、柏林電視塔、海神噴泉、紅色市政廳到馬克思恩格斯廣場。接著越過了史普雷河(Spree River),兩河道圍成了「博物館島」(Museumsinsel),就如巴黎的塞納河圍成了西堤島,在這我們可以看到建於1821-1824年的宮殿橋(Schlossbrücke),它介於博物館島與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沿著菩...
二十多年前來到柏林,他帶著我走過許多生活的地方,告訴我,在哪兒寄信給我,又在哪兒騎著腳踏車閒晃,他的母校在哪個位置,附近又有什麼?我一一記住這些地方,因為這是我們遠距離戀情的真實情景。
2023年六月,我們與一群年輕人因大學課程而成立了「種書店」,之後一年來,一直有幾位很講義氣的店長,無償的協助我們,和我們一起為書店、為拔林努力。這一群第一代的店長群來自於南藝大的學生,義務性的幫忙值班、書寫店長文、活動支援,他們是:安子、杏子、壯子、芳子與毓子。
暑假歐洲旅遊中,在捷克布拉格待了四天三夜,其中有兩天午後都往舊城廣場去。因為沒有做足卡夫卡功課,所以在布拉格時有點兒慌,多想知道所有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的資訊,幸好在走走停停下,該去的地方都有稍微看到。這一篇紀錄的是我們踏尋卡夫卡在布拉格的生活軌跡,包含他的出生家、後來居住的幾個家。
Queen的《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正在耳邊播放著,我一邊輕搖身體,一邊書寫著這篇文章,雖沒有直接關係,但我想以這首曲子作為認識波西米亞的開始。
歐洲旅行紀錄已經過了一半了!一下子要把三週的背包旅行心情消化完,非常不容易!這是暑假在歐洲的第十二天,我們在紐倫堡住兩夜,走了兩個博物館,其中包含我喜歡的歐洲北方藝術家——杜勒的故居(Albrecht-Dürer-Haus),以及玩具博物館。杜勒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他的家肯定與十天前在巴黎看到的十九世紀文豪——雨果的家相差甚多。
這是第一次拜訪的德國城市:紐倫堡(Nürnberg)。 計畫來紐倫堡主要目的是為了來看納粹時期遺跡,結果種種因素讓我們沒有機會參觀,反而認識了紐倫堡的另外一面。例如紐倫堡城堡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西元962~1806年)重要的皇城,歷代皇帝下榻的城堡;因為工業發展,在1835年12月7日第一條德鐵開通(巴伐利亞路德維希鐵路/Bayerische Ludwigseisenbahn ),起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