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開始,不孤單團隊就開始推廣木工教育,一開始在各地幼兒園、小學帶孩子做小木工;後來在台南樹谷生活科學館,固定每年兒童節來一場親子木工坊;然後我們開始在各地進行教保人員研習,教幼兒園老師如何安排一場小朋友的木工課。去年到台中的白冷國小進行研習分享,在那裡和台中的老師們有美好的互動,今年再訪白冷,一整天的課程有了調整,因為仍有舊生報名,所以進行了不一樣的分享與木工實作,這次要創作的是玩具:大...
2017年,Doch一個「行動講堂」計畫,曾帶大學生參觀金曲歌王謝銘祐老師的工作室,經過八年,黑哥來到我們的基地,當時參觀工作室的大學生都已經就讀研究所,很幸運的,我們有再次相見的機會,就在「恁的演唱會」第56場,謝銘祐老師、東昇老師(麵包車樂團)與小事報的東嗆樂團,要一起在台南官田拔林表演。因為任務重大,我請小事報的嗆嗆與女兒zozo,一起完成這場表演。
這是一連三次在台南官田,拔林工作站/種書店舉辦的流域食譜工作坊紀錄,由於selena與Doch主持著種書店,紀錄這些活動與事件是重要的。
「報衝小組」是無人可比、耐操耐勞又默契十足的工作團隊,如果沒有他們,很多事無法運作起來。人才培育也是小事報運作的重點,從Doch大學部的「無支配藝術理論與實踐」課程,到「種書店」,再到「達邦進修團」,我們的年輕活力一階一階地往上躍升。 報衝小組三代包含:大隊長鴻易、計畫經理依蓁、攝影編輯聖翔、隊輔群彥霆、巧欣、翊楨、芳嫻、龔芹、龔芮,以及最後加入的助理編輯林尹。 感謝屋頂,不僅身兼隊輔,還夜宿總爺...
結業典禮總是溫馨,沒有營火與音樂火熱催情,只有《小視界,大世界》與《來去拉黃藤》助興,亦能讓現場歡樂萬分。
小事報結業典禮,一定得有頒發證書的橋段,感謝三位流域講師:獵人老師安孝明老師、巴蘇雅老師,以及漁人老師蔡明亨老師。 感謝各校特別編輯、主編,謝謝師長們這五天來的參與,有他們在,溫暖在、力量絕對高劑量、高濃度存在。 頒發感謝狀之前,我們更重視小編,五天來上山下海,戶外室內,大太陽又下雨,操體力又燒腦,能夠完成曾文溪流域踏查,又能編寫出報紙,對十歲、十一歲的孩子來說,真的是不容易,他們值得得到一張結業...
小事報營隊進行到第五天,這一日是所有成果的展現,除了報紙出刊外,「河河劇場」亦是小編展現肢體演出的機會,他們要將幾天來所經歷的,呈現在舞台上。
那天,小事報差點開天窗!果真是報社無誤!緊張糾結的氣氛瀰漫在出刊的底線時間上。在結業典禮嘉賓來時,我們才從印刷店拿到最後一號熱騰騰印出來的報紙,快速摺報,快速發報。從上至下,從小編到各校主編、編輯檯的編輯群,每個人都不敢鬆懈。
小事報營隊進行到第四天,是小編們頭腦爆炸的一天。前三天的踏查工作,通通得在第四天以圖文呈現在報紙上,我們就如報社,趕著在隔天結業出刊,絕對不能開天窗啊~
為配合第六屆小事報主題為:方向、方位、地圖,今年的流域小詩課將引導小書寫出「方向詩」。小編們翻閱自己在小事手冊裡的記錄,踏查曾文溪流域過程中,遇到許多物件、人物、生物、建物等,以「物之移動」做為詩作的主題。
小事報班級經營的方法術,除了「圈圈話」、每日的團康遊戲外,透過回想共同討論,強化學習記憶,這些方法都是伴隨著貼紙制度,貼紙得分往往就能讓小編們奮力地舉手表達己見,順而帶動其他夥伴共同推進。
小事報進行到第六屆,終於有了「漁人帶路」課程,我們聘請了住在台南七股區龍山漁港的蔡明亨老師,帶領小事報搭觀光船遊七股潟湖,認識蚵產業,並到網仔寮沙洲學習海濱生態。
曾文溪的上中下游如何區分?以曾文水庫作為分界,以北為上游,過了水庫就是曾文溪的中下游。營隊第二天傍晚,我們下山了,正式進入到曾文溪的中下游,上游的達邦國小、茶山國小入住麻豆總爺藝文中心,他們要在這裡度過溽熱的三、四天;中下游的渡拔國小、安業國小、土城國小、光復國小回到自己溫暖的家。從第三天開始,我們要進行中下游的踏查課程。
跳水授職儀式在珈雅瑪瀑布完成後,我們一身溼透了的「小事服」,滴滴答答地在山徑落下歡樂的水珠,獵人老師巴蘇雅‧雅古曼(BASUYA’E YAKUMANGANA)要大家走一小段路,一邊走好似一邊就曬乾了衣服及凌亂的髮。小事報如行腳記者般穿越部落,認識這山腰上的平原——茶山部落。
是多麽幸運!小事報營隊舉行於颱風過後、豪雨來之前,我們在夾縫中的一星期好天氣中進行。這天正中午來到嘉義茶山部落,溫溫的水真適合玩水,謝謝上天給了小事報如此溫和的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