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收錄】手足吵架—關起門來的戰爭(騎士堡季刊)

20130815-手足吵架1-1

幾月前騎士堡季刊向我邀稿,希望我與讀者分享關於手足相處的相關經驗,以下是刊登在雜誌裡(騎士堡 KIDS FIRST ,p.14-17,2013.07刊)的文章:手足吵架—關起門來的戰爭。


20130815-手足吵架2-1

………………………………………………………………………………..

若有個親密的手足可以分享自己生命中的喜怒哀樂,那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一起唱歌、鬥嘴、分享心情,感受生命的起起落落。小的時候,同學之間甚至會比賽「你有沒有哥哥、姊姊、弟弟、妹妹?」擁有愈多關係的就愈驕傲,那種家裡有許多手足包圍的孩子,總有一種「我受人保護」的優越感。

但手足愈多,意見也愈多,即便只有兩個人,兩張嘴之間的爭吵還是層層堆疊,永遠有鬥嘴的材料,吵架成了家常便飯的事。這也是因為手足之間,擁有相同資源、相同環境,自然會形成一種競爭較勁的動物天性,孩子高分貝的吵架,甚至動手動腳,常常惹得大人怒火中燒,手足戰爭演變成親子戰役,使得家裡氣氛連帶受影響。

吵架是孩子的表達方式之一
我們成人習慣自己吵,卻不習慣小朋友吵,常常希望孩子之間的鬥嘴能立即消失,最好能煙消雲散、不再發生,因為人們內心總嘉勉自己「家和萬事興」,期望自家人應該和睦相處,怎能為一點小事爭吵呢?

我喜愛家庭氣氛是平靜和樂的,所以,面對女兒的爭吵也常常有招架不住的無力感,難免會大喊著:「不要再吵了。」很奇妙的,孩子並非因為父母說「不要吵」而學習到「不吵了」,反倒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

為什麼呢?因為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支援,因為他們就是透過爭吵來告訴父母他的想法,來顯示自己的立場,孩子希望父母感覺他的現況,甚至要爸爸、媽媽幫他說說話。

所以,面對女兒吵個不停時,雖然心中不太舒服,但我知道,得讓她們有個宣洩的機會後,我才能公正地當裁判,告訴她們問題出在哪兒?而父母的冷靜對話就是讓孩子知道,父母重視他的感覺。學齡前的孩子或許對談幾分鐘至半小時就能理解,但是,學齡階段的孩子則必須花更長的時間溝通,因為此階段正是品德行為的建立期。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手足相處是一種學習,孩子得學習與他人意見不合時,他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說服對方「參考我的意見」,並且斟酌自己與兄弟姊妹的立場,有時還得學習妥協,因為,對方是你愛的家人。

這些重大的判斷與決定,對一個孩子來說,的確需要幾年的學習光陰,才能學習到冷靜面對,找到之中最平衡的中心點。想想,即便是成人,我們已經做到了嗎?我們已經學習到良好的人際關係面對法則?父母應提供機會給孩子學習,愈是繁瑣困難的事,就愈應該給孩子解套、學習的時間。


▲五歲五個月的yoyo畫自己與zozo吵架

吵架也是一種學習
曾經有個年輕學子問我,雙胞胎女兒會不會吵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會啊!而且吵得很兇,很像在練習吵架一樣。」年輕人聽了非但沒有感到錯愕,反而露出欣羨的眼神,他望著我的女兒說:「好羨慕妳們喔,有兄弟姊妹可以一起吵架。」

我想像著眼前這位失落的大學生,在他年幼時期,可能是孤單的。獨生子的他渴望有人陪他吵架,陪他一起製造吵鬧的聲音,那種吵鬧對他而言是珍貴、不易得到的,他的孤單像是站在另一個角度替「手足戰爭」說好話。

如果孩子沒有透過口語之間的吵架功練習,父母只是一眛地要他們「閉嘴」、「不要吵」,那麼當他長大後,在大環境之中,面對更多的同學與朋友時,想表達己見的他可能失去說明的勇氣,可能擔憂會招來爭吵,然後,自怨自艾地認為安靜一點會比較好。

如果與他人意見不合時,沒有從前與手足之間的對話練習,他可能捉摸不到溝通的要點,甚至發言不當,讓整個狀況陷入僵局。甚至可能因為口語溝通的困難,而直接以身體語言當做回應,出手使用暴力。
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一點時間面對自己與兄弟姊妹的爭吵,並學習處理手足間的問題。

 


▲五歲三個月的zoyo在高雄公園

當孩子吵架時,父母該如何處理?

一、放一點線,觀察狀況:
讓吵架的孩子先自行解決,當他們一言一語,來來回回時,我們這第三隻耳可以在旁聆聽,從中推敲事情的始末,也可以觀察孩子在面對問題時的態度,有時可以給一點暗示:「別吵得太離譜喔!小心說話的態度」。如果孩子可以自行解決問題,甚至恢復彼此的平靜情緒,我們要給孩子大大鼓勵,告訴他們這是很不容易的,是「長大」的象徵。我記得女兒七歲半時,有一回她們與我分享爭吵過後的修復術:
yoyo:「媽媽,其實我剛剛和zozo洗澡時有吵架,可是後來我們和好了。
「妳們怎麼和好的?」我問。
我們吵了一陣子,然後兩個人不講話,我們互問要不要和好?然後我們兩個都說好,於是我們想了一個方法,閉上眼睛十秒後,如果要和好,就抱對方。
我又問:「後來呢?」yoyo回答:「我們就抱在一起了。

聽完後,我心裡好感動,不用我來勸架,女兒已經知道要珍惜對方的情感了,而我也大大稱讚她們的長大成熟。

二、狀況激烈時,支開兩人:
如果孩子愈演愈激烈,情況似乎無法收拾,為了避免彼此口出狂言而傷害對方的心,應該支離兩個氣頭上的孩子。讓兩人在兩處各自冷靜。女兒在學齡前階段,我會讓她們坐在大呼拉圈裡,圓周一圈代表自己的領土,誰也不能接近,而孩子只能在自己領土內,冷靜、平整情緒,此時,倒一杯水讓孩子喝,幫他們擦擦臉,讓他們真正地冷靜下來。
三、以故事的隱喻啟發反思
我曾經跟五歲的女兒用故事的方法,想像描述她們姊妹的關係:
「妳們各自就像是一支筷子,本來zozo筷與yoyo筷是雙好筷子,就叫做『左右牌筷子』,妳們可以夾東西、吃飯、吃麵,是天下無敵的好筷子。可是,這雙筷子因為偶爾互相夾到,就開始不喜歡對方,故意夾對方、欺負對方,這雙美麗的筷子很快地就變成破破爛爛、傷痕累累的破筷子。
主人怕這雙筷子壞掉,只好把這雙筷子分開,zozo筷放一個櫃子,yoyo筷放一個櫃子,從此這雙無敵好筷子再也不能一起合作,因為一支筷子是沒辦法自己夾東西的,這雙筷子成了一雙沒有功用的筷子。」女兒聽完這篇故事後,好像知道媽媽想表達的意思,於是常常會自我勉勵說:「我們要相親相愛,這樣才能變成一雙好筷子。」


▲五歲一個月的zoyo在高雄白屋

四、嚴肅聆聽、同理孩子的心情
讓孩子輪流說說自己的想法與處境,說說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或是他不開心什麼事?我們安靜嚴肅地聆聽,讓孩子知道我們很認真在面對他的心情。
有時可以同理地說:「我能體會你的心情,你一定很難過。」、「換作是媽媽,我也不喜歡。」……等體貼話語。但我也會告訴孩子,「適時的忍耐」不代表低頭妥協,而是一種對家人的體諒。

五、公正的分析
聆聽孩子的問題後,父母應該可以很明顯地歸納出重點與對錯,此時,要公正地分析,讓孩子心服口服。有時幫他說點話,有時幫對方說說話,常以「如果是你,應該也會不喜歡這種感覺吧?!」的交換立場作思考,要孩子想想對方的心情,因為「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是建立同理心的方法之一。
如果孩子在事情發生時,態度上的不禮貌或逾矩,都應該馬上告訴孩子。「你剛剛對哥哥的態度不是很友善,不應該對哥哥如此大聲,這樣真的很不好。」、「你不應該用嘲笑的語氣笑弟弟,應該要鼓勵他,而不是笑他,因為你是他的家人。」

六、適度的處罰
當兩個人在原問題上都有錯時,可以給予適度的處罰。我會讓孩子罰站,讓他靜一靜地想一想,也會用其它方式處罰。

1.寫反省日記:
讓已經會寫字的孩子寫反省日記,要他們對剛剛爭吵的事件做個冷靜的書寫,事情的始末、自己的心情與自我反省,孩子在書寫過程中,因為情緒已冷靜,大都能冷靜面對問題。女兒常常會翻閱自己的日記,每回看到反省日記時,可會透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呢!
2.做家事:
讓做錯事的孩子去做一點家事,因為做家事是一件使用勞力,大腦平靜的工作,我自己常常可以在處理家務時,冷靜地想著事情、安排事務。所以,做家事是給孩子冷靜的機會,也是讓他們在家務處理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釋放壞情緒。
3.讓孩子決定自己的受罰:
這適用於較大的孩子,讓孩子感受自己做錯事的程度,然後自舉受罰項目,從他自舉項目,可以知道孩子心裡感受到自我犯錯的程度。有一回女兒yoyo犯錯,我請她自舉受罰項目,於是,她寫下「到四月底前,每個東西都以zozo優先。」她這樣處罰自己將近50天,可以感受到她真心認錯。


▲八歲二個月的zoyo在台南裕文圖書館

每個人都有捍衛自己的權力,我們要教導孩子的是如何不怒氣沖沖,甚至動手動腳的溝通,我常常灌輸孩子,手足之間就是「生命共同體」,得一起攜手合作,因為除了爸爸媽媽之外,他就是你最重要的人。而當孩子努力於「生命共同體」目標時,難免還是會有爭執,為人父母應該給予圓融的指引,讓孩子從父母圓融解決問題的態度中,學習到如何與手足溫和的溝通。

延伸閱讀;
「分享」這問題!
【做筆記】父母吵架,孩子的感受
哭笑不得!–當「處罰」被孩子轉換成「好玩」時(8.2ys)
今周刊《子女教養秘笈》文章收錄:那天,她們第一天上學
姊妹相依為命一小時(3.10ys)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