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百工圖鑑》日本漸漸消逝的職人工藝

兩年前為了一篇專欄文章,帶著女兒找尋台灣現存卻可能面臨消逝的工藝,那時到鹿港了解獅頭文化屏東三地門拉玻璃、台南做榻榻米杯墊,也在美濃看斗笠爺爺奶奶製作斗笠,這些百工百態,職人專業精神,在諸位師傅眉宇之間以及雙手運作時自然散發。因為敬佩這些老師傅,「工藝/職人」專題成了我每回旅行各鄉鎮時,一定會刻意安排的戶外教學課。

一開始看到這本《昭和百工圖鑑》時,完全是因為它是編輯相當嚴謹的書籍,書裡的插畫更是吸引人,這和台灣出版的《職人誌》不分軒輊。《職人誌》是報導台灣工藝,插畫輕鬆,亦吸引閱讀;而《昭和百工圖鑑》則加入許多歷史資訊,報導的百工為日本昭和時代的工藝職人。雖然不是台灣工藝,但很多台灣傳統技藝是從日本傳過來,這本書可以看到許多歷史線索。

 

「昭和時代」是何時呢?時間是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2月25日,這期間前十九年,台灣都還在日治時期,很多百工職業身受日本影響。如今在影視、老照片皆可看到,在此分享一些台灣曾經有的,以及趣味的行業。

20200622-昭和百工1 拷貝

推人服務員

推人服務員主要是在交通顛峰期間,國鐵列車遊客眾多時,協助站員把遊客推進去車廂,書裡寫著很有意思:推著乘客的背,把溢出車廂外的乘客與物品推入車內,讓車門得以順利關閉。

最早的推人服務員在昭和三十年,也就是1956年,那時的日本列車已經乘客多到爆,真難以想像!

20200622-昭和百工2 拷貝

伐木工人

台灣在日治時期及國民政府時期,因伐木事業,而使得台灣林木已殆盡,現今,「伐木工人」這職業似乎在台灣少見。日本電影《哪啊哪啊~神去村》中,就能看到日本深山的伐木工人專業的技能,尤其使用伐木電鋸時,如何鋸下神木大樹,以及爬上大樹頂端等畫面,看了十分驚嘆。

20200622-昭和百工3 拷貝
礦工

礦工形象在許多電影中都可以看到,像是王童導演的《無言的山丘》,描述日治時期礦工到金瓜石加入開採金礦的行列;還有近來韓國電影《國際市場:半個世紀的承諾》亦有韓國人到德國從事礦工工作。在日本,約明治時代有較具規模的礦業公司,礦工穿著丁字褲,女工也幾乎半裸在地底下挖掘。

20200622-昭和百工4 拷貝

寄宿

明治時代,日本大學會創辦寄宿,讓外地學生居住,就像是現在的學生宿舍。戰後,由於男人戰爭死亡,許多婦人成了家中唯一可賺錢勞動的人,她們得維持家計,於是分租房間給學生,通常包含食宿。房東就像是學生在外地的家長,可幫忙協助處理事情,這種寄宿或許就是租房的初始模式吧!

20200622-昭和百工5 拷貝

打鐵匠

打鐵匠把燒熱的金屬打成刀具、農具等,這行業恐怕要學的技術很多,也要耐得住操勞與高溫,基本功可能需要好多年的磨練。台灣目前還有打鐵舖,像是台中「南屯犁頭店」、花蓮「木三鐵店」、池上「金豐興鐵店」等,都有職人等級的打鐵匠。古時,日本武士興起時,就出現許多專門鍛打刀具的工匠,近代則有槍枝匠、菜刀匠,依刀具不同,職人也愈分愈細。

20200622-昭和百工6 拷貝

製紙師傅

在日本,因為日式房屋有紙門的需求,所以製紙師傅這工作一直都有許多人從事。近代,因爲日式建築變少,民眾也改用紗窗,於是製紙業逐漸沒落。日治時期1935年,日本發現台灣埔里的水質好,有製紙的優良條件,於是,在台成立第一家造紙廠——「埔里製紙所」,而這帶動了埔里的製紙業。目前製紙工廠之一的「廣興紙寮」,已發展成觀光工廠,可讓民眾自己手抄紙,自己做一張手工紙。

20200622-昭和百工7 拷貝

檢字師傅

書中說著:「檢字師傅左手拿著排字箱與原稿,站在寬及一面牆的大型字架中,找尋鉛合金製的鏡射文字(翻轉的活字)。而其修業就從讀懂鏡射文字開始」。

為什麼會逐漸沒落?這是可以想像的,因為電腦的發明,排版都在電腦操作完成,所以檢字師傅的工作逐漸衰微。

台灣檢字的活字印刷是從日本引入,一八九八年,臺灣日日新報社印刷廠就是從檢字、排版到活版印刷的最佳代表。

2016初夏台北三日遊Day 3:日星鑄字行(11.11ys)

20200622-昭和百工8 拷貝

榻榻米店

榻榻米店在日本其實還滿常看見,招牌大都會寫著「疊店」,我在京都旅行時,曾看到年輕匠師跪坐著,在刺縫榻榻米,那時除了疑惑為何年輕人願意做這機器可取代的勞力工作外,也很感動手感的工作還能傳承給年輕一代。

榻榻米就是因為機器化的演進,機器代工取代手工,以及西式彈簧床成了新的臥睡品,才會讓這榻榻米店及匠師逐漸消失。台灣的榻榻米店仍有幾家老店家持續在做,可能因為台灣太多日式老建築古蹟仍需要維護,以及慢慢有年輕人可接受榻榻米,就像是我自己家一樣,女兒的床就是踏踏米呢!

台南「泉興榻榻米」與「熱情海產粥」:共同維護推廣榻榻米,來做榻榻米杯墊

20200622-昭和百工9 拷貝

賣風鈴小販

這種職業實在很可愛,而且日本風鈴又分金屬製的南部風鈴,以及玻璃製的江戶風鈴。細長的風鈴叫「芥子」,圓形的一大小又分為「小丸」、「中丸」及「大丸」。買賣風鈴到底是個時麼樣的時機呢?書裡寫著:「在初夏時節,一邊搖響風鈴聲,一邊沿途叫賣各種風鈴的小販,彷彿告知下季的到來。這可是江戶時代傳承下來的浪漫日本傳統文化。」

20200622-昭和百工10 拷貝

三明治人

第一次聽到「sandwich man」,是在侯孝賢電影的「兒子的大玩偶」,爸爸因為工作而扮成小丑,沿街為戲院打廣告,這行動招牌人就是「三明治人」。日本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普及日本各地。這些三明治人手持廣告招牌,做些逗趣表演以吸引路人。1953年,日本還流行一首〈街頭的三明治人〉,由鶴田浩二演唱,歌詞中說出三明治人的心情。

20200622-昭和百工11 拷貝

說故事屋

即「紙芝居」,相信這大家比較清楚。繪本《紙戲人》人說的就是紙芝居的說書人。有聲電影出現後,為電影默片說情節的解說人紛紛失業,於是轉由為小朋友說故事,他們敲擊著木板或梆子,吸引孩子來聽,以紙業故事,一張一張翻頁,故事高潮時故意留一手,讓孩子明天再來聽。紙戲人一邊說故事,一邊兼賣糖果。當電視發明後,孩子都去看卡通,紙芝居就漸漸消退。

我曾在台南歷史博物館的「上學去」特展,有看到紙芝居木箱。

 

 

延伸閱讀:

《好日況味》九種生活工藝深度報導

【博物館】苗栗苑裡「藺草文化館」

台北大稻埕「國芳毛刷廠×三芳毛刷行」:生活中的刷子竟然這麼多

台北迪化街:滋養製菓、高建桶店

【2017日本京都七日訪】河井寬次郎紀念館/陶藝家的家/民藝收藏屋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