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看見大世界:一起來寫生 用畫筆認識家鄉(2017.03)

這是我在國語日報家庭版「看見大世界」的專欄文章,這一篇要與大家分享,我們小家庭多年來寫生的心情與心得,細數一下,左右姊妹從小一開始到現在七年級,已經寫生42站了,我們還說,累積50站就來印紀念畫冊。
以下是2017.03.23發表的文章:一起來寫生 用畫筆認識家鄉


………………………………………………………….
人們常因過於習慣生活的地方,鮮少用敏銳的眼光看待環境中的小角落,這裡的蛛絲馬跡不再引起興趣,甚至連家鄉的歷史與人文特色,可能都未曾認真追查,這地方如此善良的提供我們安心的居所,而我們卻未曾好好善待它。

我住在高雄數十年,熟悉的氣息讓人習以為常,那就像是有個老母親在身邊照顧守候,安於現狀的我卻渾然不知母親最在乎過去哪一段美好的回憶。就如我一直不知道為何高雄有兩座古城,惰性之下遲遲未付諸行動找出答案,直到有一天,邀約著女兒一起到左營舊城門寫生,才好好認識這個出生以來就居住的城市。

慣性視角容易讓雙眼忽略環境中細微之處,於是,寫生成了「摸索環境」的媒介,孩子藉由凝視、觀察而對這地方產生印象,畫下來的景色成了記憶的一部份,是比照片還溫暖、具有手感的回憶模式。另外,因為進行中得靜下心來畫畫,孩子進而養成安靜觀察與專注的能力。

雙胞胎女兒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就帶著她們到處寫生,因為女兒愛畫畫、先生熱中欣賞建築,而我喜歡歷史古蹟,起初僅是為「家庭日」安排一項符合各自需求的活動,沒想到卻意外的得到許多收穫。

除了凝聚家人情感外,寫生的節奏使得我們用更慢的速度觀看城市,用多視角的視野去看待歷史建物。由於出發前後,我花費許多時間搜尋資料,全家人因為我的分享而在此活動中獲得新知。幾回下來的寫生讓全家人認識許多歷史故事,對於這個城市加入不同的感受,這樣間接獲得的新感受、新知識是我們意想不到的。

女兒讀低年級時,我們已在台南、高雄多個古蹟寫生,漸漸熟悉某些歷史建築,女兒曾問:「為什麼老師上課說到的台南古蹟或是歷史故事,我都已經知道了?」看著那些課本照片裡出現的建築是自己曾經親眼看過、親筆畫過的,那感受一定特別深刻!

當鎖定一個寫生的歷史古蹟後,我們得有所準備,我開始在圖書館找資料、開始說故事給孩子聽,與家人分享新發現,也許是這樣的故事起頭,讓女兒下筆畫這些歷史建物時,帶著一種已經認識它的心情,甚至有一種舊識的緣分。

最近的這場鳳山舊城的寫生記,我還帶著從圖書館借來的書,在舊城東門前說故事給女兒聽,我告訴她們:「清朝時期的高雄叫做鳳山縣,一開始是在左營建城的,那時候的鳳山縣尚未築城牆,僅是用刺竹圍起來。朱一貴事件(一七二一年)後,才開始築土牆,那是當時台灣第一座土牆。幾年後的林爽文事件(一七八六年),讓這座城牆二度破牆,地方上的官員開始覺得這舊城是否為不祥之地,於是在現今的鳳山蓋了新城,左營舊城就這樣被遺忘了。」

因為這樣自我學習使得多年來的疑問解決了,間接也讓孩子知道為何高雄有兩座古城。這一小段的歷史就足以勾動孩子的興趣,因為在他們的社會課本中,曾經提過這兩次抗爭事件,如今將歷史事件與城市的歷史串聯起來,似乎比較能引起孩子的共鳴,學習有了呼應與動機。

孩子寫生時,成人可以做些什麼事呢?我總是利用這段時間放鬆,或是四處走動觀察這座建築,孩子的安靜作畫似乎賞賜給我一段自修的時間。也許是帶著一種學習與放鬆的混合氣氛,與平時我們在家鄉習以為常的生活樣貌有些不同,我們瞬間由住民成了「觀光客」,這城市間接得到高規格的對待,它被重視、被討論,然後像篇研究論文被記載在歷史當中。

幫孩子買一塊寫生板吧!與孩子一起用畫筆認識家鄉,這是不同於課本平面的學習,是立體活耀的畫面,更是自我摸索觀察而來的學習。
…………………………………………………………………………..
文章裡提到的寫生是:
【寫生】高雄左營「鳳山縣舊城」東門:台灣第一座土牆、石牆的一級古蹟(12.3ys)
左右家更多寫生紀錄,Link

【專欄】看見大世界:不單練體力 爬山養成意志力(2017.02)
【專欄】看見大世界:拜訪親友的禮儀學習(2017.01)
【專欄】看見大世界:親近土地,帶著孩子認識在地農產品(2017.01)
更多「看見大世界」專欄文章,Link

延伸閱讀:
【Video】「福爾摩沙寫生計畫」錄像紀錄1-35次(2011-2015)
【三九好物】低調風格寫生版
爸爸送的入學禮物(6.1ys)
【帶著爺爺去旅行】高雄旗山孔廟遇樹鵲、武德殿的荔枝椿象、旗山車站(12.1ys)
【文章收錄】和孩子蒐集旅行的痕跡:以高雄白屋為例(國語日報)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