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讀一本書

《島嶼派》一個離不開海的詩人

《島嶼派》一個離不開海的詩人
終於收到派的新書,是他的第一本詩集。 我回頭想,到底認識他多久? 或許有二十年了吧?! 那些年在西子灣,吹著海風的日子, 就像是書裡穿插的藍色紙張,如浪一般,推向我。 浪裡藍色的字,好美,大概只有詩集可以用藍色字吧?! 忍不住快速掃頁,一遍又一遍, 我闔上了書,摸了裝幀封面有質感的紙質, 想了一些事。

《昭和百工圖鑑》日本漸漸消逝的職人工藝

《昭和百工圖鑑》日本漸漸消逝的職人工藝
兩年前為了一篇專欄文章,帶著女兒找尋台灣現存卻可能面臨消逝的工藝,那時到鹿港了解獅頭文化、屏東三地門拉玻璃、台南做榻榻米杯墊,也在美濃看斗笠爺爺奶奶製作斗笠,這些百工百態,職人專業精神,在諸位師傅眉宇之間以及雙手運作時自然散發。因為敬佩這些老師傅,「工藝/職人」專題成了我每回旅行各鄉鎮時,一定會刻意安排的戶外教學課。

《殖民地之旅》1920佐藤春夫來台旅行紀錄

《殖民地之旅》1920佐藤春夫來台旅行紀錄
日本文學作家佐藤春夫,於大正時期1920年六月搭船來台灣,在台時間約一百天。返回日本後,他陸續發表多篇在台所見所聞的報導文學、旅遊文學,這些作品通通都收錄在《殖民地之旅》一書,由文筆文雅的邱若山老師翻譯,篇幅就依佐藤春夫創作的時間序排列。

《春風少年歌》。來讀日治時期的少年小說

《春風少年歌》。來讀日治時期的少年小說
也許是因為多年喜愛文學與歷史,兩興趣結合下,慢慢涉略這個領域的書,這是多麼小眾的書啊,關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而且還是以青少年為主軸的成長小說。一開始讀《春風少年歌》是因這些作品皆發表於日治時期,我想藉由文學作品了解那五十年間文人筆下的台灣,以及那時文藝青年都在想什麼。而這本書共收錄張我軍、翁鬧、呂赫若、楊逵、楊雲萍、楊守愚、龍瑛宗、張文環、巫永福共九人,十七篇文章。

《尋找湯姆生》投入十八年的研究成果

《尋找湯姆生》投入十八年的研究成果
記得幾年前為了尋找John Thomson資料,找到了 游永福老師的部落格,也同時認識了老師。部落格裡豐富的圖文資料,讓人感受到游老師嚴謹的考究精神,他切身實地的考察及龐大的研究資料真的讓我十分佩服,心想,這一定要出版啊!終於於去年(2019年)看到了這本厚厚的著作,不僅為老師高興,身為讀者也開心。(紙本書還是比電腦文字好閱讀)

《車輪下》學業壓力下的孩子

《車輪下》學業壓力下的孩子
幾月前讀了《徬徨少年時》的心靈起伏還在,總是想起赫曼・赫賽那支憂鬱的筆,寫出孱弱少年的憂傷。忍不住又上網訂了《車輪下》及《荒野之狼》,想延續閱讀這系列成長小說。遠流這一套新版「赫曼赫賽作品集」,裝幀設計很有質感,把赫賽文字深海中的氣氛團團包圍,讓讀者得以一種謎團的心情進入主角的人生故事中。

松浦弥太郎的《謝謝你》:給年輕人讀。

松浦弥太郎的《謝謝你》:給年輕人讀。
zozo高一的導師非常積極提倡閱讀,和家長們協調,成立班級書區,書單由老師、家長及學生三方建議提供,家長可自由捐獻。為支持老師,陸續把家裡一些嚴謹的、輕鬆的、文學的、非文學的書整理一番,請zozo帶去學校,也是因為要推薦給閱讀力不平均的班級,偶而也試讀幾本輕鬆易讀的作品。像這本松浦弥太郎的《謝謝你》或許就能提供給年輕人,即將走入成年階段的生活想法。(以前我曾經讀過他的《旅行的所在》) 讀完,決定可...

《徬徨少年時》讓人不斷想到自己成長時

《徬徨少年時》讓人不斷想到自己成長時
寒假期間,我丟了兩本書給高一生,這是媽媽堅持寒暑假要加強閱讀的習慣,大人建議書單加上自己的書,讓自己在長假充實閱讀不偏食,而這可平衡了平時上課無法有充裕時間閱讀。我開出的書單有二:一是卡繆的《異鄉人》,另一是赫曼・赫賽的《徬徨少年時》。

《異鄉人》稀疏的情感交流帶來的荒謬劇情

《異鄉人》稀疏的情感交流帶來的荒謬劇情
容我重複這些摘自我文字部落格「跟背景點點頭」文字,因為早在三個月前,我就讀寫過《異鄉人》,我把這本書遞給女兒,想讓十五歲的她們讀看看。在這同時,我也把赫曼・赫賽的《徬徨少年時》(另譯《德米安》)推薦給她們看。她們一本各花三天讀完,我問:「兩本書,哪一本比較有感覺?」如我預料,她們對《徬徨少年時》較有感覺。

敬 永遠的小太陽 林良爺爺/十一歲yoyo讀《小太陽》

敬 永遠的小太陽 林良爺爺/十一歲yoyo讀《小太陽》
今早,在臉書得知敬愛的林良爺爺在睡夢中安詳的離去,不僅是兒童文學界落淚難過,連許多從小就閱讀林良爺爺作品的朋友們也傷心。是啊!我們是一群一定讀過《小太陽》的人啊!因為讀了《小太陽》,才知道原來世界上有這麼溫和的爸爸;因為讀了《小太陽》,才知道原來家庭生活可以這般趣味;也因為讀了《小太陽》,當了母親後回想,原來帶孩子的耐心是受林良爺爺影響,去年此時出版的《童年,再童年》就是向小太陽林良爺爺致敬。 &...

《夕霧花園》原著小說與電影

《夕霧花園》原著小說與電影
看了原著小說後,我才甘心進戲院,總覺得得讀完原小說,才能在文字與影像之間遊走比較,我擔心自己腦海裡的畫面被剝奪,但看了電影後,感謝林書宇導演把一些我無法想像的畫面非常震撼的呈現出來(尤其慰安婦那一畫面),也感謝他在主角年老之後,為她找到解脫的道路。

《鳥的感官》鳥的感覺真的和我們想像的一樣嗎?

《鳥的感官》鳥的感覺真的和我們想像的一樣嗎?
秋末,雨水少,門前的小河水位漸低,引來愛吃魚的小白鷺,牠飛來飛去,偶而用一種像是感冒沒好,沙啞如破銅爛鐵聲音的叫聲畫過寧靜的白日,忍不住想說,這麼美的鳥兒還是不要發聲好了。我在屋內想著,到底為什麼牠會想鳴叫一聲?有何用意?牠知道自己的叫聲很不受人類歡迎嗎?想到此,我發覺自己用一種人類的姿態去想像鳥類,鳥類可能不這麼想吧?!

《綠島家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抗爭鬥士的柔性父親面

《綠島家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抗爭鬥士的柔性父親面
知道楊逵(1906-1985)應該是在二十年前了,年輕時,曾到高雄美濃「鍾理和紀念館」,買了一本《楊逵影集》,那時我才知道有一個為台灣奮鬥抗爭的作家,不管在日治時期或是戰後國民黨來台,他都是以文字做為奮戰的旗幟,想撼醒台灣人的民族意識。多年後,去到台南新化「楊逵紀念館」,進一步知道除了楊逵之外,其妻葉陶亦是革命青年,兩人革命情感都在一次又一次的誓死抗爭之中建立。那時有一段哭笑不得的事,就是他們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