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藝術事件簿:來趟體驗光影美感的京都之旅(2017.11)

暑假到京都旅行時,預先安排了幾個景點,計畫性地想在這一趟旅行當中,鋪陳專欄內容的氣氛,就如今年冬天的環島旅行一樣,寫下「島嶼的路上觀察」這一篇專欄。到京都旅行要寫下什麼與藝術相關的題目呢?當我走在街頭時,觀察人、觀察建築、商店與招牌、工藝藝術⋯⋯等,這些環境中的靜動在我這旅客的腦海裡,形成一股特殊的京都美感。回到家後,我以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美學》及柳宗悅的《民藝之國 日本》作為這篇文章輔論書籍,希望能將我感受到的京都美感傳達給讀者。也期望你們到京都時,特別觀察這些街頭的人事物。


以下是我在《親子天下》(2017.11月刊)的「藝術事件簿」的專欄內容,礙於版面篇幅問題,捨去了許多文字,這裡以全文分享:
…………………………………………………………………………..

20171101-親子天下藝術事件簿1-1

夏日旅行回來時,腦子裡都還殘留著旅外的氣息,只要打個盹或是睡眠當中,我都還走在老巷弄裡,或是騎著自轉車穿梭在那些含有數字的街頭。是什麼樣的城市讓人如此念念不忘?是那以「条坊制」的都市規劃切割出條條大路的京都城。

路上處處有驚喜,千年古都的優雅氛圍已根深蒂固深植下來,工藝藝術也棲居於市民生活當中,走著走著便能輕易感受到日人對於生活藝術、工藝技藝的執著與嚴格標準。我們以自然走讀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觀看京都的生活美感,刻意放緩腳步,細細觀賞這個城市,即便是人們的穿著、房舍的擺設、招牌看板⋯⋯等,每個城市角落都是觀察的對象。

穿梭街弄,我們看到許多工藝的日常,工藝師傅、職人一清早便開始投入工作,堅定的眼神在眉宇之間展露,我們總是忍不住停了下來,看看他們,或是停在櫥窗前討論著這些工藝品,在答應我們可遠觀、不打擾的情形下,師傅繼續做著手邊的事,堅定的眼神在眉宇之間展露。

環境美感:
1.從人、屋、招牌都低調

觀察一個城市,就從觀察人開始吧!環境影響人的性情,使人改變個性,可以溫,可以烈,可以狂熱,亦可多疑。這裡的人大多沈默內斂,一舉一動、穿著打扮都有自己的美感標準,如果仔細比對,會發現京都人的服飾顏色相當低調,白色、黑色、米色、藏青色、墨綠色是基本的色調,那些突然跳躍起來的顏色大都來自他國的觀光客。我不免思考,這與木質家屋、神社、寺廟莊嚴的色彩幾乎是相似的,整個城市的色調控制得相當嚴謹,沒有太多衝突。在這裡,不管什麼年紀的人,都非常重視自己的穿著,美感落實在居民的裝扮上。

另外,商店戶外的招牌不像台灣張牙舞爪,五顏六色、以大制大的廣告招牌霸道佔領街頭風景。京都嚴格立法規定廣告招牌的設定,《戶外廣告物條例》中,規範了廣告招牌的尺寸、顏色等。這條例的頒訂更是讓京都的街頭充滿冷調的美感,許多高調搶眼的招牌色彩必須特別置換成低彩度,大小尺寸也隨之縮小,這似乎與居民的低調穿著有了相呼應。

2.色調與光線之美:河井寬次郎紀念館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日本知名小說家谷崎潤一郎所著的《陰翳禮讚》中,展現著日式特殊的美感,那是一種幽暗光線下,隱約透視而出的美,是一種得靜心觀察,安坐數時才得以感受的美。
「所謂的美,往往是從實際生活中發展出來的,我們的祖先被迫住在暗室,不知不覺從陰翳中發現了美,最後甚至為了美的目的利用陰翳。事實上,日本和室之美完全依賴陰翳的濃淡而生,除此之外別無它物。」
除了暗室的陰翳之美,寺院、屋舍的建築也重視陰影產生的間接美感。谷崎潤一郎說:「我們建造住處,最重要的就是張開屋頂這把大傘,在地面落下一廓日影,在那昏暗的陰翳中打造家屋。」

所以,在京都旅行時,我們特別喜愛觀察京都的建築,屋內、屋外皆能看見這些「昏暗」,女兒告訴我,清水寺裡的「暗」最徹底,那天正下著雨,屋外光線穿越眾多旅客,僅剩那一絲絲微弱的光支撐著,那是相機也無法拍攝出來的陰翳之美。除了清水寺,還有「河井寬次郎紀念館」中。河井寬次郎(一八九〇~一九六六)是日本陶藝家,是日本著名的散文評論女作家壽岳章子《千年繁華 京都的街巷人生》筆下那從小就鑽進他家的民間工藝家,是民藝之父柳宗悅的摯友。位於馬町的紀念館則是他於一九七三年開始的家與工作場域,這個家也像是他創作展現、居家布置與美感生活的結合,任何一處都是充滿著個人風格的角落美學。

20171101-親子天下藝術事件簿2-1

拜訪紀念館這天,看見河井寬次郎七月二十八日的日記攤開著,正是好多好多年前的今天。他的後代每日都將他生前的毛筆日誌攤開展示,不論這裡帶給我什麼樣的平靜與衝擊,光是知道河井寬次郎如此有紀律的生活與記錄,就夠讓我心生佩服。

紀念館中,家屋中心勉強透過燈飾照出亮度,但可以感受到,河井寬次郎家屋美學中,光線是重要的元素,無須強烈,但需要它間接轉來。
這個屋子,靠一些微光、一些來自屋外涉入的自然光,以及收藏的特殊燈具發出的光,營照家屋的氣氛。古老的木頭有了歲月的磨痕,那被磨過、油過的木紋更加有味道。鐘擺有頻率的左右擺動,答答響著,像是為這寧靜的場域添一點輕快的節奏。

這裡之所以美,應該還有一個原因,河井寬次郎對於民藝品的收藏相當講究,屋內所用之物,經過嚴格挑選,甚至是親自設計,有一種「寧缺勿濫」的堅持,有些東西甚至猜不出是什麼,但就覺得它充滿美意。這裡的木櫃、竹工藝、湯釜、燭台、木椅⋯⋯都好有味道。

精彩的還在後方,首先是一座素燒窯,再更往後方走,一座登窯矗立在眼前。換上屋外的拖鞋,沿著階梯,緩緩往上走,一間又一間,近看這座登窯,甚至進入窯內仔細觀看,就是這座窯燒出了許多河井寬次郎的作品!也就是這樣一個完整的工作場域與居家環境才能讓他做出如此多華美又具有實驗性的作品。

手作美感
1.街頭易見的疊店
旅行七日當中,我們時常可以看見「疊店」。疊蓆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榻榻米」,因為西式床墊的引進,台灣的「榻榻米店」大都已成了珍稀老店,成了老年人回首的入口,或是年輕一代可以返回復古傳統的捷徑,現在願意繼續做手工榻榻米的師傅真的寥寥無幾啊。在日本,疊蓆的使用率依舊很高,這種踏起來有溫暖觸覺的榻榻米,一直在日本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因此,榻榻米工藝產業沒有台灣如此快速沒落,仍處處可見疊店。

猶記得那天騎著腳踏車時,看見一家疊店裡,年輕的師傅揮汗割裁、縫製著蓆面,跪坐的地面也鋪著蓆,我們忍不住停了下來。聚精會神的他點點頭允諾我們的好奇觀察,他一針一線縫製,畫面極為動人。為何年輕匠師願意這樣純手工製作?機器可以取代的技術為何依舊吸引年輕人繼續學習手藝?日本民藝理論家柳宗悅在《民藝之國日本》一書所表達的一段話,或許能說明這背後的核心精神:
「手工與機械的差異在於,手總是與心相連的,而機器則是無心的。手工藝之所以會產生奇蹟,是因為手不是單純的勞動,其背後由心掌控,通過手來創造物品、使勞動帶有快樂、使人遵守道德,這才是手工藝品具有美的性質的關鍵。」

2.京都工藝蠟燭店
京都有許多寺廟神社,佛具工藝品使用率很高。我們在京都街頭巧遇的這一家蠟燭店是「京之老舖」,是京都市長推獎的「京之手工藝品店」。那天一早很幸運就看到老師傅在燒蠟準備製作蠟燭,從櫥窗望進去,可以看到廟宇佛事會用到的紅蠟燭,有別於台灣蠟燭,日式蠟燭是上寬下窄,燭心較胖的造型。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不同尺寸的蠟燭,有些蠟燭上刻有經文,有些則是紀念品。京蠟燭還會在蠟燭上作畫,這和台灣紅白兩種單純顏色的蠟燭有些不同,我們似乎僅用在廟宇祭神祭祖之用,但在日本,蠟燭也是一種藝術展現的手工藝品。

20170726-好多獎牌-120170726-蠟燭2-1

3.北野天滿宮的「老物市集」充滿工藝作品
在北野天滿宮的「古物市集」裡,可以看見許多日本傳統的鐵製品、木製品,除了古物交流外,更有許多京都工藝品,例如二手和服、和服半幅帶(腰帶)、新舊陶瓷杯碗(包含七〇年代日本輸出的陶瓷杯物)、二手皮包及帆布包、京扇子、木雕品、染布⋯⋯等,有些織物(尤其更紗、柿染染織品最為驚人)與手工藝的花樣也值得現場觀看欣賞。這大型市集吸引著喜歡東方文化的外國人,他們大都來挑選二手和服,忍不住就現場試穿。另外還有幾攤賣扇子的攤位,京都夏日炎熱,扇子是隨身攜帶的物品,這些扇面的繪圖特別講究,即便是平價的扇子,也不失其美感。

京都有幾場固定舉辦的市集,像是每月第一個星期六,在梅小路公園舉辦的手工市集;每月第四個星期日的上賀茂神社手作市集;每月15日的百萬遍(知恩寺)手作市集;每月21日在東寺的弘法市集;以及這一次我們拜訪的北野天滿宮古物市集,於每月25日舉辦。

…………………………………………………………………………..
【專欄】藝術事件簿:設計家徽,明白自己的起源(2017.09)
【專欄】藝術事件簿:女兒們的才藝競賽:比獲勝更快樂的成就感(2017.07)
【專欄】藝術事件簿:廟宇民藝的饗宴 跟神明交朋友(2017.05)
【專欄】藝術事件簿:島嶼的路上觀察:即興創作的親子旅行(2017.03)
更多「藝術事件簿」專欄文章,Link
更多selena專欄文章,Link

延伸閱讀:
【專欄】看見大世界:親子上街頭,從招牌看設計(2017.06)
【文章收錄】跟著職人學珍稀手藝(親子天下 2017.07)
台南「泉興榻榻米」與「熱情海產粥」:共同維護推廣榻榻米,來做榻榻米杯墊
【專欄】看見大世界:出國是認識異國文化的好機會(2017.08)
屏東三地門排灣族琉璃珠:自己燒製玻璃,做祈福的琉璃珠項鍊(12.7ys)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